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人民领袖|习近平两会之“喻”

编者按:在催人奋进的春天里,2022年全国两会圆满落幕。今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十次出席全国两会。十年来,一个个“两会微镜头”里,总书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他的话语真诚、朴实、生动、精彩,值得我们铭记于心,深刻领悟。

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栏目推出系列创意互动特稿,与您一起感受人民领袖的民本情怀。

人民领袖|习近平两会之“喻”

十年春之盛会,奏响时代强音。

2013年至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3次参加全国两会的团组审议讨论,面对面听取约400名代表委员发言,同他们倾心交流、共商国是,凝聚共识、擘画未来。

十年两会,总书记留下了许多深入人心的精妙比喻,蕴含治国之道,流淌浓浓深意。

“三农”之喻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人民领袖|习近平两会之“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这个生动比喻,强调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所谓“长牙齿”的硬措施,就是出台保护18亿亩耕地的措施要硬、管用、有用,是带有责任制、奖惩分明的措施。总之,就是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耕地。

唯有“长牙齿”“咬得疼”“严防死守”,方能实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2020年5月23日,面对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总书记深情回忆起当年在陕北黄土地上的一段往事,“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乡亲们告诉他,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最大的期盼就是“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

2021年2月23日,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一片高标准农田里,自走式喷灌机在为小麦浇水。

2021年2月23日,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一片高标准农田里,自走式喷灌机在为小麦浇水。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铁马”,从发展智慧农业,充分运用农业物联网等现代农业技术,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进行智能灌溉、精准施肥以及水肥一体化控制……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挑上了“金扁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条“金扁担”,挑起了老百姓对好日子的憧憬,蕴含着人民领袖的为民初心。

生态之喻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2022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以“踩‘急刹车’”“吃饭的家伙”为喻,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廓清思路。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过去一段时间,在全国上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心急了些,步子大了些。

全国两会上,总书记一针见血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总书记谆谆告诫。

2021年5月13日拍摄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

2021年5月13日拍摄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2016年3月10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引用这个比喻,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地方考察时、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多次以“眼睛”“生命”为喻,展现出对环境保护一以贯之的坚定决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作风之喻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

代表们告诉总书记,2014年,江西省狠抓反腐倡廉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全线飘红。

总书记说:“可见,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对“烂树”,需以霹雳手段彻底拔除之,以正纲纪。对“病树”和“歪树”,则须正其主干,剪其病枝,使之恢复挺拔,此乃真正爱护之举。

治党必须从严。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危害的是整个政治生态。

2021年6月3日,党员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

2021年6月3日,党员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

此外,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关键在领导干部。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自觉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履职尽责、作出贡献。

2013年,在上海代表团,总书记强调,各级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2014年,在安徽代表团,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2015年,在吉林代表团,总书记要求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

一个个比喻,一次次强调,彰显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与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振奋了党心民心。

…………

这十年,习近平的两会妙喻,言简意深,直抵人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