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内涵,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新时代系列,与您一起学习领会。
【释义】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的第七篇。意思是对国家有利的人,就喜爱他;对国家有害的人,就憎恶他。
春秋时期,齐景公常常按照自己的好恶对臣下滥行赏罚,甚至达到了“赏无功,罚不辜(指无罪之人)”的荒谬程度。齐景公认为,作为一国之君,只要喜欢谁就可以给他好处,讨厌谁就可以疏远他。倘若喜欢谁却不能让他得到好处,讨厌谁却不能让他离开,这就失去国君的权威了。对此,相国晏子进谏道:从前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君主喜欢那些对国家有利的人,厌恶那些对国家有害的人。因为君主的好恶非常明确,所以贤良的人越来越多,奸邪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到了三代衰落时,君主开始骄横散漫,贪图安逸享乐,顺从自己的就喜欢他,违背自己的就厌恶他,因此,奸佞就多起来,贤臣就不见了,结果百姓离散,国家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