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实现竞技梦想的最高舞台。为了让运动员在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把“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
一人一策“陪练员”
“残疾人进行体育运动,需要对人体结构、运动规律有充分认知,不良的训练习惯有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加重残疾程度。”清华大学智能与生物机械研究室主任、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季林红告诉记者,如何有针对性地挖掘残疾人运动潜力,减少二次损伤,帮助其更好地实现梦想,是一个重要课题。
季林红和团队承担了“科技冬奥”专项“冬残奥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的关键技术”攻关课题。为了摸清残疾人运动员的情况和需求,科研团队跟随国家队的集训,辗转全国多地,与运动员朝夕相处、紧密配合。
“残疾人个体差异较大,即便是同一个项目,不同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体能情况、发力方式、动作姿态都千差万别,需要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训练方案,并配备个性化的训练器械和辅助器具。”季林红告诉记者,基于这样几乎“同吃同住”的研究,科研人员得以看到残疾人运动员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困难。
习惯单侧发力的截肢运动员通常核心肌肉力量不对称,长此以往会导致肩胛不稳等损伤;轮椅冰壶项目要求运动员精准发力,但部分截瘫运动员对冷的知觉不敏感,往往冻伤而不自知;越野滑雪中,运动员采用坐姿或跪姿,必须借助匹配自身关节角度、宽度的滑雪架才能完成比赛,否则极易受伤;单板滑雪中,运动员穿着的假肢也需要根据踝关节、膝关节调整参数,以保证残肢与另一侧肢体的力量均衡。“每一处细节都关乎运动员的健康、安全和竞技表现,一点都马虎不得。”季林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