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里,机械臂智能操作,生产流程一“键”触达;“云端”上,实时传送的数据,不断优化供应链配置,降低库存压力……今天,智能化的操作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制造的认知。
不只是生产在转型。从新型材料、动力电池到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与日俱增的创新能力,不断夯实工业基础,激发起发展的潜力与动能。
2022年,锚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加快强筋壮骨,不断铸就发展引擎。
坚定创新,筑牢大国制造根基
约50%增长——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在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看来,目标就是一个,进一步提升纳米微球性能,拓展应用领域,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纳米微球“身量”虽小,作用却大。因较强的光、电、磁等性能,作为载体材料在生物制药、平板显示等诸多产业起到关键作用。曾几何时,极高技术门槛让这个材料面临“卡脖子”,国内企业持之以恒创新,打破垄断,我国在高性能微球领域拥有了话语权和竞争优势。
2月8日,在位于重庆璧山区的一家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技术和工艺等等,支撑着中国制造的“底盘”。越是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发展,越需要坚实的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小到一片材料、一个芯片,大到重大装备、新型基础设施,创新始终是关键词。
特别是近年来,着眼于夯实工业基础,关键领域创新力度持续加大——
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带动作用,实施挂图作战、“揭榜挂帅”;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系列举措让中国制造“骨骼”更加强健,产业创新能力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2022年,聚焦补链强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创新的投入不断提升——
调整状态,努力练就“独门绝技”,列入很多企业虎年“任务单”。促进工业稳增长,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坚持纾困解难强帮扶与支持创新促升级两手抓,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
“2022年,将更加注重从产业链角度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速创新向各领域推进。”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说,目前,全国专精特新企业有4万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过800家。2022年,力争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
把握数字机遇,加快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