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浙江“兜底”大学生创业背后的“人才经”(3)

3.创新生态,人才有用武之地

走进浙江诸暨市袜业产业大脑运营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引人注目。只需点开屏幕,就能根据企业需求,在人才库中快速精准匹配可提供技术服务的工程师。

打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是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促进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数据链交叉融合。浙江发挥政府在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以工程师为纽带,吸引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资源,建立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针对民营企业“难引天线”、校院人才“难接地气”、“土专家”难有“用武之地”等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以协同共享、双向赋能为宗旨,绘制从顶尖到基础、国内到国外、上游到下游的“工程师分布地图”,全面激发浙江特色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浙江“兜底”大学生创业背后的“人才经”

“518嘉兴人才日”已成为嘉兴的城市名片。资料图片

聚集共性技术、开展共同攻关、实现共享人才、打造共享格局,“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共性技术平台+一批共享工程师”模式,整合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要素,让人才集聚裂变,为地方特色产业装上“最强大脑”。截至2021年年底,省级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已集聚工程师2343人,解决共性技术难题146个,转化技术成果290项。

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让浙江实现了产业人才共享共用、协同创新。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何让省内后发地区享受先发地区人才红利,实现区域间人才共享共用、协同创新、共同发展?浙江推出“人才飞地”。如今,舟山市已有6个“人才飞地”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投入使用。孵化在“飞地”、产业化在本地,研发在“飞地”、生产在本地,前台在“飞地”、后台在本地。截至目前,入驻“人才飞地”企业60家,入驻人才280人。

“人才飞地”同样为丽水提供了“引才难”的破题路径。丽水借势杭州、宁波等地区位优势,建设3个“人才飞地”,其中,浙江人才大厦先导区入驻的6家丽水企业已引到急需紧缺人才19名,用“远水”解了“近渴”。

变“本地筑巢”为“邻凤筑巢”,通过跨行政区域建设“飞地”孵化器,实现研发、生产两地化。在浙江,这样的“飞地”越来越多,汇聚效应迅速辐射和覆盖到了更多地区。

《光明日报》(2022年02月27日07版)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