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探月精神 遨游星辰大海(2)

时光永不停歇,中华儿女的逐梦之旅也未停下脚步。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完成既定任务后不断拓展试验,并成为第一颗绕太阳飞行的人造行星,创造了中国航天器数亿公里的最远飞行纪录;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升空,不久后在月球西经19.5°、北纬44.1°的虹湾区精准着陆,“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2014年10月24日,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发射升空,为实施嫦娥五号奠定基础;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软着陆在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率先在月背留下人类印记;2020年11月28日,嫦娥五号进入环月轨道,不久后首次实现我国月面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伴随着探月工程的深入实施,浩瀚太空一次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记,探月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发挥着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成为探月工程不断成功的制胜法宝。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是最具时代特征的航天精神之一。”在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看来,在探月工程中,我国科研人员创造了多个国际、国内“首次”,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探月精神“勇于探索”的体现,也将继续推动探月工程的深入开展,在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征程中不断积累科学研究经验与成果,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曾经有人问,探月工程一共有多少人参加?答案是: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探月工程技术挑战多,实施难度大,任务风险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港澳在内的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参加研制,卫生、航空、铁路等部门大力协同、高效保障,开创了全民托举、万众创新的持久发展局面。而协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就是探月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