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喜马拉雅的深情和誓言——新华社记者四进“雪域孤岛”楚鲁松杰影像记(2)

深山苦,深山变,不仅仅体现在住房上。68岁的巴卡村群众谢朗多杰仍清晰地记得,1985年,30头牦牛、15匹马驮来建筑材料建起学校,那是当年楚鲁松杰的大事。

之后,第一条公路修进了深山,卫生院和小学陆续新建或翻新,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有序推进……2012年,楚鲁松杰隆重举行乡党委和政府成立挂牌仪式,坐上“发展快车”。

喜马拉雅的深情和誓言——新华社记者四进“雪域孤岛”楚鲁松杰影像记

楚鲁松杰乡卫生院院长次仁顿珠(右)在给巴卡村村民索朗多杰检查身体(2018年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陈尚才摄

如今又来到这个边陲之地,新变化正在发生。谈及近两年的变化,楚鲁松杰乡党委书记陈淇如数家珍:高挺电塔将国家大电网的电力送进深山;通信信号进一步增强,上网有了4G信号;自来水通到了家里,群众不用再受背水之苦……

喜马拉雅的深情和誓言——新华社记者四进“雪域孤岛”楚鲁松杰影像记

楚鲁松杰乡楚松村楚鲁组村民强白桑姆用入户自来水清洗茶碗(2021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格桑朗杰摄

“昔日的背水桶,如今成了浇花和给牛喂水的工具,浇灌着幸福生活。”楚松村村民强白桑姆感慨地说,山在那儿,我们的家就在那儿!

“扎西德勒”:我们的新生活

基础设施的瓶颈一旦被打破,群众生产生活随之升级。

从札达县底雅乡出发,沿着“之”字形土路驱车1个小时,就到了夏让拉山脚下。往右前往曲松乡,往左拐是楚鲁松杰乡。如今,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将两个边境乡连接起来。

记者2019年蹲点调研时,虽然楚鲁松杰的交通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通外公路、通村公路仍是土路。直到那年年底,通外柏油公路才正式铺通。

记者近期采访时,50多岁的强白桑姆满脸笑容:“村里的硬化路已经连上柏油路了。”

对道路爱之切,是因为吃了太多道路不通的苦。“小时候,楚鲁松杰没有外出道路,需乘牛皮筏渡河,过了河再翻山越岭往外走。”强白桑姆说,很长一段时间,外出求学的孩子一年只能回家一趟。

道路不仅影响群众生活,也关乎生产发展。近两年,苗木产业在当地快速兴起,而这一产业致富梦曾因道路掣肘被延误20多年。

“1995年,我父亲任组长时,就开始组织群众在河谷地带种藏细柳,然而根据阿里的气候,植树一般在四五月份,这时楚鲁松杰往往正大雪封山。”巴卡村巴角组组长欧珠多吉说,一次买家都联系好了,结果大雪封山半个月,苗木砍下来却无法外运,买卖泡汤。

道路通则百业兴。“道路好了,加上保通措施,苗木运得出去了,去年卖了近40万元,今年卖了91万元,80%用来分红,今年群众投劳一个多月能分红2.3万多元。”欧珠多吉说,“父辈的苗木致富梦,如今终于实现了。”

喜马拉雅的深情和誓言——新华社记者四进“雪域孤岛”楚鲁松杰影像记

楚鲁松杰乡的藏细柳种植基地(2021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格桑朗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