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不灭的记忆 历史的回响——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之际(2)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亡国奴的悲惨遭遇,喊出了东北人民抗日救国的强烈心声。

谁来担当民族大义?谁来挽狂澜于既倒?历史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就铺满了沈阳的大街小巷,号召人们起来抗日。

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地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中国共产党接连派出大批骨干奔赴东北抗战一线。从此,白山黑水间,抗日武装有了“主心骨”,山林密营中,筑起了一道道抗日长城。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洁说。

有一种精神历久弥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不灭的记忆 历史的回响——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之际

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拍摄的《义勇军誓词歌》歌词(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蔡湘鑫摄

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林海雪原的展陈吸引着人们目光。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正是东北抗联孤悬敌后艰苦斗争的生动景象。

从东北抗联到八百壮士,中国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锻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

不灭的记忆 历史的回响——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之际

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拍摄的“靖宇马刀”(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蔡湘鑫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义勇军誓词歌》《血盟救国军军歌》《辽宁民众自卫军歌》……经过专家学者的挖掘整理,当年义勇军将士们的一支支战歌,今天的人们得以重新聆听。

“这些战歌虽然旋律各异,词作不同,但都发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声音:起来!”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说。

其中,《血盟救国军军歌》的创作者孙铭武三兄弟,率先拉起队伍,成为辽东地区最早崛起的一支抗日劲旅。

为此,敌人把孙家30多口人作为“反满抗属”追捕,房屋地产全部没收。孙铭武毫无所动:“国破家亡,有产何用。”1932年,孙铭武壮烈牺牲。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这是作为母亲的赵一曼留给孩子的最后念想。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流露出母亲特有的柔软。那一年,她只有31岁,儿子7岁。

不灭的记忆 历史的回响——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之际

位于黑龙江省木兰县的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群(2020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刘赫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