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民强,是志士仁人的百年期盼。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目标的实现进程中,还有比“富”和“强”更温暖的愿望,因为有了“富”的底气、“强”的撑腰,而更有实现的可能。这便是关注生命尊严,凸现人性温度。
今天的中国,正在高度关注和照拂为国捐躯的先烈。退役军人事务部为1-7批归国安葬的在韩志愿军烈士建立了烈士遗骸DNA数据库,还将为2万余名在韩牺牲的烈士建立亲属信息库;“送英雄回家”的网络寻亲活动,正在向全社会征集线索;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正在播出……沉睡的记忆,被烈士唤醒,让举国泪飞。
曾经,我们习惯于大国大历史大时代的宏大叙事,容易忽略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牺牲细节。而今归葬的烈士们,绝大多数都是源自乡野的寻常百姓,正是他们,在国有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惜尽洒热血。从某种意义上说,找回对个体生命的尊严,承认每一个牺牲者的价值,我们才能找回平等意识,找回公平正义。毕竟,我们的红色政权是无数支前小车推出来的,是无数父老乡亲献出至爱的鲜血染出来的,忘了他们,就会忘却了我们从哪里出发、为什么改革、为谁发展这些根本性命题,甚至动摇立国之本。
人们时常引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其实,东汉名将马援说的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当年,志愿军也曾在清理战场时庄重提出,“不遗留每个烈士一件遗物,不丢掉每个烈士的一根头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死生大焉,叶落归根,让青山有幸埋葬忠骨,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梦寐以求的终极心愿,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伦理信息,也是极具温度的人文关怀。
请记住他们,记住这样一群烈火般燃烧自己、照彻岁月静好的人们,就记住了民族精魂、国家尊严与和平荣光。家国一体,英雄不朽。让烈士死的光荣,共和国才能生的更加伟大。(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