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层生动实践新观察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层生动实践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谢良、石志勇、初杭、张斌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连日来,新华社“‘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小分队奔赴多地调研,见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个个城市乡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海拔1200米的百亩松林间,10多万支菌棒列队整齐。谁曾想,食用菌成为当地的特色林下产业。

始建于1958年的花德河国有林场,起初主要是为当地的煤矿巷道建设提供坑木,用山上的木材换地下的煤炭。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层生动实践新观察

当地群众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的花德河国有林场内收获菌类(2021年7月24日摄)。

新华社发(令狐荣骏摄)

“靠山吃山”,大规模砍伐,搞“砍树经济”,2013年前后,林场陆续收到“限伐令”“禁伐令”。

林场场长王熙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多,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禁伐保绿,开始探索做‘林下经济’。”

引导农户发展种植食用菌、花卉苗圃、中药材……这片林场成为温湿适宜、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天然大棚”,给林场带来生态效益,给当地群众带来务工收入。

“实践证明,林子保护好了就是财富。”在林场发展食用菌种植的贵州鸿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太鸿说,从砍林到保绿,这条转型之路就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层生动实践新观察

当地群众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的花德河国有林场内收获菌类(2021年7月24日摄)。

新华社发(令狐荣骏摄)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城的北端,一条长长的樟子松林带横在沙与城之间。散布其中的几个村子,一度面临“消失”。

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村民陈其华说,那个时候,推出来的路,一宿风沙,第二天就找不到了;埋下的种子,第二天就被风掀开了,刮走了。

70年,42万彰武人接力治沙,以“一手扛铁锹、一手拎水壶”的干劲,使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平均风速由上世纪50年代每秒3.4米降到每秒1.9米,6座万亩流动沙丘被固定下来,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这道“绿色长城”里酝酿着民生幸福之道。如今,彰武县粮食产量稳定在18亿斤,粮经作物种植比例持续优化,畜禽饲养量较“十二五”期末增长5.3%,“沙农业”逐渐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镜头:

汉水迢迢,一波碧流送别秦巴腹地,澄澈北上;乌蒙山下,“绿海”重生,珍禽归来;西子湖畔,天朗气清、岸绿景美,百姓和乐共享“富春山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彰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浙北地区近年来人气颇旺的小山村。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层生动实践新观察

拼版照片:上图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资料照片;下图为2018年4月24日,游客在整修一新的余村游览(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新华社发

1234...全文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