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鱼鸟共生、山青湖晏,青海向总书记“交卷”

青海湖北,祁连山南,海北藏族自治州镶嵌其间。

青海湖畔,六七月份恰是最美时节,沙鸥翔集、裸鲤溯流。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考察调研。他首先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听取青海省加强祁连山地区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介绍。

“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织就青海的生态画卷,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叮咛。

鱼鸟共生、山青湖晏,青海向总书记“交卷”

2021年6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青海湖仙女湾,了解青海省加强祁连山地区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鱼鸟”画卷——

一尾鱼的“生态循环之旅”见证生物多样性维护成效

如何保护这尾“救命之鱼”?

湟鱼,又叫青海湖裸鲤,这一青海湖的特有鱼种是维系“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

进入6月,气温回暖,迎来了青海湖湟鱼的洄游季。成千上万尾湟鱼从青海湖出发、逆流而上开启它们的“生态循环之旅”,形成了“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景象。

20世纪六十年代,面对饥荒,湟鱼作为“充饥粮”成为了青海人的“救命之鱼”。但大肆捕捞致使湟鱼资源量迅速下降,一度到了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线。2004年,它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湟鱼资源量的衰减,直接威胁到鸟类的迁徙、繁衍和生态物种多样性。

封湖育鱼、人工增殖放流、修建洄游通道、汇聚科技力量——保护这尾“救命之鱼”,越来越多的生态保护举措开始实施。

青海湖1982年开始实施限捕禁渔,2011年开始的第五次封湖育鱼为期10年,直到2020年12月31日……如今,青海省又揭开了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鱼的大幕。

第五次封湖育鱼期间,青海省新建湟鱼救护中心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2座、在哈尔盖河、沙柳河、泉吉河修建溢流堰式过鱼通道7座……在多年努力下,湟鱼增加、鸟类繁盛,生态系统正趋向良性循环。

鱼鸟共生、山青湖晏,青海向总书记“交卷”

湟鱼洄游通道。姜峰摄

水鸟是青海湖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据2020年发布的《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显示,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25种,水鸟种类由69种增加到95种,成为中国候鸟种群最为集中的栖息繁殖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习近平一以贯之的牵挂。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高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青海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生态战略落实好、国家公园建设好。”此行青海,习近平如是说。

在仙女湾畔,习近平指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如今,湟鱼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达到原始蕴藏量的29.1%。在河道上空,盘旋着许多水鸟,成千上万的棕头鸣、渔鸥、鸬鹚翱翔穿梭于湖面,“鱼鸟”共生的美丽画卷,见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鱼鸟共生、山青湖晏,青海向总书记“交卷”

洄游的湟鱼与水鸟。高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