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青少年网络“防火墙”需多方协同共建

随着6月1日儿童节的临近,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将正式实施,法条中有对青少年安全、健康的使用互联网工具的“网络保护”专章,对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显然,这份儿童节的“大礼”足以让不少父母感到欣慰。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互联网用户中约1/3为未成年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高达1.75亿,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93.1%,32.9%的小学生网民甚至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除了手机之外,智能手表、智能台灯等都能将未成年人的生活与网络紧密连接。未成年人年龄尚小、心智尚幼,面对色彩斑斓的网络世界,若缺少必要的“防火墙”,这群庞大的“触网”群体,难免会迷失在网络世界中。

如何让青少年的网络生活更加安全,更有收获,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2019年,包括沉迷游戏、视频、直播等各平台相继推出青少年模式。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使用时段和服务功能受限,且只能访问青少年专属内容池。

网络游戏、视频、直播等平台推出“青少年模式”,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可以强化对青少年的上网时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青少年沉迷于某些网络产品和服务。

不觉间,“青少年模式”已经进入3个年头。按理说,经过三年的打磨,“青少年模式”应该成效明显。然而事实上,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仍十分普遍,青少年模式收效甚微,与其设立的初衷相去甚远。

有调查发现,不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功能表中,部分App虽然具备常规性的保护功能,但实际却在前端启用逻辑上就出现了较大的设计漏洞。如果未成年用户可以通过一些简易手段就轻松退出、绕过、破解“青少年模式”的话,功能再好再完善的模式体系也只能是形同虚设,毫无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