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让更多困难群众“绣”出幸福生活(思想纵横)

从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现场回到家乡刺绣车间,看见绣娘们正在赶制产品,努力完成今年第一季度的刺绣订单。在一幅完工的样品中,牡丹盛放的图案红红火火、格外动人。我想,这不正是今天脱贫群众的生活写照吗?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通过苦干实干、艰苦奋斗,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创造了让几亿人脱贫的伟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贫困地区发展要结合本地实际,立足有利条件和优势,找准脱贫路径,调动困难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蒙古族刺绣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让传统手工艺产品化、产业化,是我们因地制宜找到的一条精准脱贫之路。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各具特色韵味,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不过,要使其变成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还要进行重重转化。从研发设计、培训绣娘到开拓市场、监管质量、规范管理,都要下一番“铁杵磨成针”的苦功夫和精细的绣花功夫。这几年,我们带动约2.6万名妇女参与刺绣产业,培育了一支技术精湛的绣娘团队,探索出一套产业运营模式。绣品打开了销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给绣娘和她们的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不仅使困难群众的生活发生显著改变,也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增强了其发展能力。在发展刺绣产业过程中,我们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发给绣娘的刺绣图案,全由我们自己一张一张设计;对舍不下牛羊农田去听课的农牧民,就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一家一户、手把手地教。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很多农村妇女成长为金牌绣娘、一级绣工,练就了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增强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和能力。一位绣娘通过培训成为一名一级绣工,带动了村里67名妇女参与刺绣产业。她说,这刺绣手艺就是咱生活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