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三害”尤为严重,压得兰考人民喘不过气来。乡亲们中间流传着“吃也愁,穿也愁,烧也愁,住也愁,前也愁,后也愁,白天愁,晚上愁,出门愁,进门愁,愁来愁去没个头”的“十愁歌”。
1962年12月,临危受命的焦裕禄来到兰考县,眼前是一望无边的黄沙、结着冰凌的洼窝,还有摇曳着枯草的盐碱地。老百姓苦笑着说,这些地,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盐碱,就是不见收庄稼。
△焦裕禄同志生前在田间劳动。
在兰考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焦裕禄跋涉5000余里,调研走访全县120多个大队,把兰考的情况摸了个透。为了除“三害”,他带上技术员做实验,成功后在全县推广“贴膏药”(翻淤压沙)、“扎针”(种植刺槐固沙)的封沙丘方法。听乡亲们说,沙土地能种泡桐,泡桐长得快,既能挡风又能压沙,焦裕禄又带领大家种植以泡桐为主要树种的生态防护林。
过度劳累导致肝病越来越严重,焦裕禄便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继续工作。办公室那把旧藤椅右侧,被硬生生顶出了一个大窟窿。1964年5月14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病逝,终年42岁。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2014年3月18日,在兰考县委老办公楼举行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吟诵了自己于1990年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填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语重心长地勉励党员干部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请大家讲,我们是来听的。”在2014年的兰考之行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东坝头乡张庄村,走进村民家看望,和干部群众座谈。
兰考县张庄村是当年焦裕禄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
“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总书记的思考发人深省。
2014年5月,兰考县委、县政府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
贫困户状况千差万别,兰考县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因村因户施策,制定了12项有针对性的具体帮扶政策。有的贫困户通过种植温室大棚蔬菜实现脱贫,有的利用泡桐发展民族乐器产业……
△现在的河南兰考县张庄村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