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踏寻北京红色印记 | 京报馆: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2)

踏寻北京红色印记 | 京报馆: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2)
2021-01-28 15:07:35 北京日报

迫于险恶局势,邵飘萍不得已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邵飘萍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涉猎多为社会学、经济学问题,诸如《资本论大纲》《世界大革命史》《社会主义论》等。这一时期,他认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社会状况,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写成《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两部专著,简明扼要地向国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重大意义,同时指出,研究社会主义应时时勿忘中国实情。

1920年4月,《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书稿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同年8月,《新俄国之研究》也在国内出版发行。当时,国内缺少系统而客观宣传社会主义以及介绍新俄国的专著,邵飘萍的这两本著作一经问世便引发关注,两部书都再版多次印刷。毛泽东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为教学开列的参考书中就有《新俄国之研究》一书,足见当时的社会影响之广泛。

躲避政治迫害、东渡日本的时期本是人生的一段苦难,但邵飘萍却以新闻记者特有的政治敏锐以及对社会的极强洞察力,认真研究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思想上有了一次重大飞跃。马克思著作“明示社会发达之倾向,社会主义社会有必然实现之趋向,而说明真理之路”,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世界历史上之一新纪元”……这些思想对《京报》的办报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京报》开始向传播马克思主义转变。

马列特刊从京报馆送到读者手中

邵飘萍从日本回到北京后,四处奔走设法复活《京报》。1920年9月,在李大钊等人的全力协助下,《京报》得以复刊。此后,《京报》以崭新的面目,成为北方地区最令人瞩目的革命舆论阵地之一。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一周后,《京报》以《苏维埃国大联合正式成立》为题加以报道,后又陆续刊登多篇文章对苏联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加以详细报道。1923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05周年纪念日,《京报》以四版篇幅出版《马克思纪念特刊》,这期特刊不仅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及学说,还醒目刊出了马克思和夫人燕妮的照片。特刊免费赠送读者,在当时堪称破天荒的举动。1924年3月30日,《京报》又发行了一期《列宁特刊》。

踏寻北京红色印记 | 京报馆: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

1923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5周年纪念日。《京报》出版《马克思纪念特刊》,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及学说。

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并积极开展各项斗争,邵飘萍与北京的共产党组织成员交往甚密,《京报》开始积极配合共产党的活动,凡《京报》宣传有关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活动,或介绍马克思主义和苏俄的文章,邵飘萍都亲拟标题、安排版面。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创刊后,每一期的详细目录都在《京报》以广告形式刊登,并配有热情洋溢的文字加以推介。

《京报》这块阵地,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宣传报道,而是以实际行动投身到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斗争激流中,积极主动地配合中国共产党北方组织工作。

派出记者报道工人学生运动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举行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的武装阻挠。为表示抗议,总工会发动了总罢工。罢工期间,《京报》密切关注着工人斗争的发展,与中共党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派出摄影、文字记者多方采访。2月6日,《京报》以《京汉路工人昨起大罢工》的大字标题发布消息。2月7日,《京报》刊发各界人士支持工人斗争的宣言及通电。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发生后,《京报》以醒目的大字标题刊出《昨日长辛店枪击工人大惨剧》一文,报道了惨案发生的经过和工人浴血搏斗的情况。2月9日,《京报》又刊出《第三国际慰问京汉路工》的消息。之后,《京报》冒着再次被查封的危险,从舆论上和道义上给罢工失败的工人阶级以支持。为了总结工人斗争的经验教训、纪念二七运动中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中共北京地委指派罗章龙、高君宇等人编写了一部《京汉工人流血记》,这本书在邵飘萍的全力协助下秘密出版,发行量数以万计。

踏寻北京红色印记 | 京报馆: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

邵飘萍手稿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段祺瑞执政府的卫兵肆意开枪射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造成死47人、伤200余人的大血案,举国震惊。《京报》立刻派记者赴现场调查采访,并发表了题为《世界之空前惨案——不要得意,不要大意》的讨段檄文。此后几天,《京报》及副刊连续刊出声讨文章,不到半个月时间,共刊发各种有关惨案的文章200多篇,沉重打击了反动当局。

这一时期的《京报》,本着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通过纸和笔与革命先驱者们一起冲锋陷阵,成为中国共产党有力的思想传播阵地。

京报馆的办报风格影响了一代人

《京报》创刊后,邵飘萍得知北京大学要设立新闻学研究会,于是致函北大校长蔡元培,极力促成此事。

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邵飘萍被聘为讲师。这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此后,邵飘萍每周日去北大红楼讲授一小时的课程,除了讲解新闻学专业知识,他还讲授关于劳工运动、工人疾苦、同盟罢工的调研报道。比如,他曾经给学生开列过多达29项的调查研究纲目,希望学生们能在深入采访中了解社会。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他专门邀请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讲演社会问题,为学生创办练笔的园地《新闻周刊》,帮助学生们在实践中成为有用之材。

踏寻北京红色印记 | 京报馆: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合影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