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团结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
友爱是志愿精神的本质所在。友爱提倡志愿者要欣赏他人、有爱无碍、平等尊重,强调志愿者在社会服务中去关心人、爱护人。志愿精神语境下的友爱,挖掘的是人内心向真、崇善、唯美的一面,是基于平等原则,相互理解信任,相互支持帮助之爱,对于弘扬社会正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友爱精神,一是与人为善、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平等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明确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提倡推己及人、广发善心;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我们不难发现“友爱”之线一直贯穿其中。为此,我们在志愿实践中,要大力弘扬这种美德,针对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需求,在关爱和互助中善待他人。二是团结合作、彼此关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到“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几千年来,团结合作始终被视为中华民族“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团结合作、彼此关爱,我们就能产生个人无法产生的巨大力量,就能使大家充分感受到团队的温馨、团结的力量,就能有效激发社会活力,释放人民群众中蕴藏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巨大能量,共创团结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
助力彼此实现人生梦想
互助体现为助人与自助的协同统一,是志愿精神的具体体现。志愿者凭借自己的爱心、知识和双手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志愿组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很多服务对象受到感染而成为志愿服务的提供者,从而实现了爱的接力传递。奋进新时代,一方面,要并肩同行,守望相助。孟子曾用“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来描绘他心目中百姓和睦共处的美好图景。“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伸出援助之手,齐心协力,与志愿服务对象同舟共济,在守望相助中实现共同发展,体现的正是这种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和道义境界。“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要使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既需要大家并肩同行、休戚与共,也离不开大家的守望相助、心手相连。另一方面,不计得失,助人自助。志愿服务具有非常典型的无偿性特征。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从来不计任何个人得失,不以获得某种物质奖励或回报作为动机与目的。但志愿者在帮助服务对象克服困难,赢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客观上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提高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主观上助人,客观上实现自助的过程,正是互助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