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是一个老话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措施、采取行动,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有的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换了“马甲”、出现“变种”,一些基层干部对减负的获得感并不强。
比如,有的地方红头文件少了,“无头”通知却多了;开会数量少了,开会时间却长了;督查检查少了,以“调研”为名头的视察却多了。再加之,一些材料“今天通知今天就要”,一件事情“你布置完我再强调”,一项工作“不留痕就没有做到位”,凡此种种,不仅没有减少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还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减负措施没有从“实”出发。
为基层减负,要切实提高减负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基层减负不是简单地在发文、开会数量和督查检查考核事项上做减法,而是要明确精简文件的标准和尺度,提高开会的效率,建立从实处着手的督查检查考核体系。
为基层减负,上级部门要下放更多权限。基层减负获得感的缺失,深层次原因在于责大权小的基层治理现状。上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明确自身权责,对基层干部不能只强调属地管理,忽略了分级负责。要及时将执法权、审批权等权力下放基层,避免基层干部“小马拉大车”。
为基层减负,要实现问责更精准。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要求严一点、任务重一点都不怕,最怕干多错多、动辄问责。破除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必须精准审慎实施谈话函询和问责机制,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真正落实有为有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工作,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性、顽固性、反复性,具体减什么、怎么减,还是要多听听基层干部的心声。只有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坚持从“实”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以形式主义破除形式主义的乱象。(文字:翟濯漫画:任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