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晓虹赵希婧田香凝(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系统阐述,明确要求“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致力于本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在对话和交流中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文明交流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也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注入了新生机。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而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重在求同存异、协作共赢,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重要性,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着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夯实人文基础。面向未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走实、走深,需要在以下方面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