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生态环境治理方式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实现从生态环境管理到生态环境治理的转型。
首先,要转变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突出人民至上、制度理性、多元共治、平等协商等核心价值,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其次,建立和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从内容上说,包括理念制度、市场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考核制度、技术制度、文化制度等;从层次上来说,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各阶位、同阶位制度有效衔接;从特征上说,应是系统完备、规范运行、行之有效的;从目标上说,应是系统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的。
最后,创新体制机制,将“良制”转化为“良治”。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制度红利释放出来,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确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该贡献智慧和力量。公民应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共筑诗意栖居的美丽家园。积极开展绿色出行、义务植树等活动,让简约舒适、理性消费、绿色环保等成为文明生活的主色调。
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等活动,发挥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和志愿者示范引领作用,营造绿色文明健康生活氛围。巩固“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餐桌革命”成果,并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社会观念的改变。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全员发动、全员参与、全程推进的行动体系。
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贯通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创建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示范中心,形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合的联动机制。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增进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认同。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围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反面事例曝光等形式,引导公民养成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