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王可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浦东时的情形:那是2012年的一天,在早高峰的陆家嘴地铁站,大学即将毕业的他,看着人群如潮水一般滑过,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就在那一刻,他决定,要来这里找到自己。
毕业、求职、买房、恋爱、结婚、生子,8年过去,王可的人生大事都在浦东发生。然而,说起选择浦东的原因,他却和许多人一样,只是觉得,“我,就是喜欢在浦东的感觉。”
这种感觉,欲说还休,却也不乏端倪。三十年来,浦东诞生了无数奇迹,创造了众多第一,但对王可们而言,最让人醉心的,恐怕还是个人与时代交汇时,所迸发出来的精彩。
世界的美好与你环环相扣,这就是浦东带给人们的激情。
一
30年前,那个时代的“王可”也曾感受过这份激情。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世界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当年,5月3日下午,成百上千的浦东居民像过节一般扶老携幼,围在布满鲜花的浦东大道141号门口,争睹浦东开发办公室挂牌的仪式。现场,一位老人伸长了脖子激动地说:“浦东这下子有希望了,有希望了!”还有一位百姓则硬要献出家里的两亩地、一头牛,说浦东开发了,浦东人民迎来了曙光,要把一点点家产捐献出来。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浦东开发可能是一个梦,一个不能实现的梦。历史证明,他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弗里德曼之所以在浦东“翻车”,因为他不懂这片土地,更不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了富起来,强起来,可以不惜一切,“杀出一条血路”。
彼时的浦东,正在“沉默中呻吟”。脚下这片由滚滚长江冲积成的沃土,矗立着中国最繁华的都市,扮演着中国经济发展领头羊的角色。但这份荣耀由西向东,在黄浦江畔戛然而止。滔滔黄浦江像一道天堑,将同一方沃土割裂成两个世界,也在上海人心中横亘起一道无形的屏障。一句“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道尽了黄浦两岸的繁华与落寞。
那时的上海,同样经受着阵痛。道路拥挤,空气污染,人均绿化全国倒数第一,一些家庭三代七口人挤在一个11平方米的亭子间,四个人睡上下铺的床,还有三个人,一个人打地铺,一个人睡在桌下,另一个只能在箱子上搁块木板睡。上海得了严重的“城市病”,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光环和反差巨大的现状,刺痛着这座城市的人民和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