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浦东,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总部的选择。今年,世界最大的工业软件提供商达索系统公司也把亚太总部搬到浦东。截至目前,浦东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总量已达350家,不少企业还将单一功能总部升级为投资、管理、贸易、结算等复合型总部。
奏响改革强音
浦东大道141号,浦东开发陈列馆。30年前,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在这里挂牌成立。当时用于接待外宾和接洽外商的木质柜台,仅有三四平方米的空间。每天却要接待二三十批、近百人次。这里是外商对浦东营商环境的“第一印象”。
1996年,“一台”变“一门”。浦东新区推出投资项目审批“一门式”服务,将30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审批时间从60天压缩到10个工作日。
近年来,浦东坚持刀刃向内、自我加压,叫响“一网通办”。2018年,浦东线上327项区级涉企审批事项100%实现了“不见面审批”。
从“先照后证”到“证照分离”,曾诞生在浦东的新词,现已在全国耳熟能详。但浦东改革不停顿,发力拿出更多首创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
“通办”正向“智能办”升级。在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在受理企业经营范围变更业务时,使用智能服务当场生成申报材料,并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审批系统对申报材料进行智能预审,整个过程仅用时10分钟。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目标就是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说。
2019年7月,浦东推出“一业一证”改革,把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
“在过去,新开一家便利店,要先领取营业执照,再分别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等,现在用一张综合许可证就能申领。”10月30日,上海便利蜂商贸有限公司综合服务部负责人孙琦成功申办了便利蜂碧波路店的“行业综合许可证”,此时距离递交申请材料仅过去3个工作日。
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企业痛点堵点,浦东在全国率先研究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为中小生物医药企业解决创新成果变产品、产品变商品难题。
以先行改革闯新路,是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鲜明特点。这是浦东创造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若干个第一:率先推开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率先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推进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制度创新……
201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浦东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标杆。
奏响改革强音,浦东正奋力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