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聊种田,发现他什么都精通。”达娃顿珠很是惊讶,最终选择相信这位“和自己一样的人”,当年试种了20亩新品种。
在金嘎村党支部书记普琼的脑海中,定格着这样一个画面——消瘦的身材,中等身高,黝黑的皮肤,标志性的唇须,一副眼镜,谦和热情。
这一切,让他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个人是个“大领导”“大专家”。
普琼总是亲切地用“院长啦”为记者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比如,推广新品种、田间指导、无偿为农户发放农药、帮助农户销售种子等。
“院长啦时刻为我们的利益着想,他的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普琼说。
1985年,尼玛扎西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199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就职自治区农科院。
出身于农民家庭,生长于西藏农区,从事农业工作,让他对农民有着更深、更真的爱。
2006年,与尼玛扎西素未谋面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乡的达瓦顿珠,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遗传学专业的研究生。他“斗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尼玛扎西,详述了农民家庭出身的他,因交不起学费恐无法继续学业的情况。
未曾料想,尼玛扎西认真回复了邮件:“这两年正在创建青稞研究团队,急需此类专业人才,我给你交学费,请安心学习。”
在他的资助下,达瓦顿珠顺利完成学业,并于2009年入职自治区农科院。
此时,他才第一次见到了尼玛扎西本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心里永远装着农民的人,却在母亲临终前也未能奔赴自己农村的老家——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
7月26日,是尼玛扎西和妻子拉琼的独子阿旺次仁的生日。
正在北京出差的他,当天一早便收到了妻子发来的信息——“今天是儿子生日,你们在北京可以聚聚哈。”
“生日那天,我到他酒店旁边的饭馆等他。虽然已经过了饭点,但我还是特别开心。”阿旺次仁说,那天晚上他们聊了很久。
“不曾想,这竟成了父子间的诀别。”阿旺次仁难以抑制悲恸的心情。
31岁的阿旺次仁至今还记得父亲经常告诫他的话语——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人。
拉琼的手机中,还一直保留着尼玛扎西拍摄的祝福儿子生日快乐的视频。
结婚多年,拉琼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去商场、超市买东西,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干完所有的家务,也习惯了从家门口把丈夫出差的行李搬进家里而见不到已跑到办公室的丈夫人影,更习惯了丈夫整天忙碌、拼命、忘我地工作。
“青稞博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人字两画,如果说他简写了生活的一笔,则大写了事业的一画。
青稞是藏族群众的主要粮食,被誉为“长在天上的作物”。
“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从此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藏族民歌如此唱道。
尼玛扎西,便是一只云雀鸟,衔来一粒种子,一缕阳光。
“藏青2000”,是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历经19年科研育成的青稞新品种,是西藏青稞第三代主推品种。
2013年,为了推广“藏青2000”,尼玛扎西跑遍了西藏28个粮食主产县进行技术指导。
尼玛扎西(左)在日喀则市岗巴县调研(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作为“藏青2000”首席科学家,2013年2月份,尼玛扎西深入“西藏粮仓”日喀则各县,白天带领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解科学种植技术,晚上挨家挨户了解农户所需所忧。
听着尼玛扎西讲述“藏青2000”产量较高、多产草等优点,达娃顿珠还是无法完全放心,“毕竟谁也没种过这个品种”。
金嘎村的几户种粮大户协商后决定每户试种20亩。同时,白朗县嘎东镇白雪村也试种了“藏青2000”。
可到了当年5月,眼看着其他青稞田已出苗,新种仍无出苗迹象。这下,农户们慌了,纷纷聚集到镇政府前讨说法。
“我们靠土地吃饭,若不出苗就歉收,谁能不急呢?”白雪村村民达娃至今记得当时说过的话。
远在拉萨的尼玛扎西一听到这个情况,立即出发赶了5个小时的路抵达嘎东镇。
为了解除疑虑,他带着农民,到农田里用手刨开土地,让农民看已经发了芽的种,刨到手指脱皮。晚上,尼玛扎西又给全镇农民开会,解释出苗晚的缘由——为预防病虫害,用立克秀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导致出苗晚,但抗倒伏能力强。
“若一个星期后青稞还没出苗,今年大家的损失我来负责!”他最后掷地有声地说。
果然,不到一周,农田里“藏青2000”青稞苗整整齐齐长了出来。当年,白朗县“藏青2000”亩产达到600多斤,几近原先品种的两倍。
尼玛扎西(前右二)在“藏青2000”示范田里介绍这一新品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尼玛扎西在试验田内观察青稞长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