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涉足芯片领域时世界已经形成垄断体系,而且芯片研发原本门槛极高,以14纳米芯片为例,通常需要上亿元研发经费,投入上百人年的精力。
“目前芯片门槛太高,而开源与敏捷芯片将降低开发的成本和门槛。”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说,“开源与敏捷芯片设计肯定是未来一个大有前途的趋势。”
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倪光南则进一步展望道:“在开源芯片模式下,三五个人的小团队在三四个月内,只需几万元便能研制出一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芯片,因此对中小企业特别友好。”
据与会专家介绍,开源芯片还有精简、低功耗、模块化和可扩展等优势,与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契合,参与者“可以丢掉历史包袱,专注于新应用”。
更重要的是,在开源环境下,很难再对参与者随意“禁用”“禁供”“停用”“停供”。这在美国无限泛化国家安全、持续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开放合作注入新动能
更多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开源芯片,不仅能更快实现技术突围,也有助于为全球芯片行业作出更大贡献。尽管开源芯片架构自身存在生态不足、“碎片化”和专利问题等潜在风险,更有可能遭遇业内垄断企业的强烈抵制,但仍有理由保持乐观。
一方面,目前开源芯片的主要架构RISC-V由一个成立于2005年的基金会管理。该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的中立机构和开放社区,至今共有235家会员,既包括中国的多家企事业单位,也包括谷歌、IBM、镁光、英伟达、高通、三星、西部数据等商业公司,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印度理工学院、中科院计算所等学术机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而今年3月,为了寻求技术中立,RISC-V基金会已将总部从美国特拉华州迁至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