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玉米短期涨价无碍粮价总体稳定(2)

玉米短期涨价无碍粮价总体稳定(2)
2020-11-05 15:58:18 经济日报

回溯以往,国家把玉米临储制度改为目标价格制度是因为当时玉米库存居高不下,国内价格大幅高于进口到岸价格。目标价格制度尊重市场作用,把价格和补贴分开,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如果价格过低,将直接对农民予以补贴。该制度符合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不干扰和扭曲价格,有利于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实施以后,玉米价格随行就市。可见,前几年玉米价格下跌和近期上涨,都是市场经济下粮食价格的正常合理波动。

应当全面理性看待粮价合理上涨,目前我国粮价总体还是偏低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了100多倍,粮价涨了不到10倍。如今,农民在市场上卖出的原粮每斤大多1元出头,居民购买的成品粮每斤大多2元至3元。对此,生产者和消费者总体上都可以接受。今年以来,世界粮食贸易链供应链受到冲击,但我国粮食供应充裕、价格稳定。虽然近期玉米等个别品种价格上涨较快,但其绝对值却很小,也不可持续,仍在合理区间内。

粮价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这考验一个国家粮食战略的智慧。粮食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恰如走钢丝,保粮食供给和保农民收益,两头都要兼顾,不然就会“谷贱伤农不种粮”,到头来反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使优质耕地持续减少,工业化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出,种粮比较效益低导致“谁来种地”问题凸显。在此情况下,粮食价格的形成更要综合考虑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产业发展等因素。比如,近期玉米价格小幅合理上涨就有助于激励生产供给,促进市场供需平衡。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在粮食支持保护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方面还有很大完善空间。要建立粮食生产风险基金,从粮食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筹措,取之于粮,用之于粮,加大对农民生产粮食的支持力度;对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化给予扶持,支持发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等精深加工;建立粮食产销利益调节补偿机制,让主产区种粮得实惠。目前,中央已出台文件要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今后可以进一步明确增量应优先保障粮食生产。(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乔金亮)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