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洛哈,彝语意为“人迹罕至的地方”。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河,世世代代居住在悬崖边上的村民,想要出山,得沿陡峭山路步行3个小时,才能抵达山外的公路。修一条公路,从村里直通山外,是村里人长久的愿望。
要脱贫,先修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一条条通村公路修到了四川各地的山村里,也在2019年修到了阿布洛哈村。2020年5月26日,3.8公里长、4.5米宽的通村公路全线贯通,阿布洛哈村成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
与通村公路一起修建完工的,还有安置房和升级改造的电网水管。散居山间的村民们搬进集中安置点的两层小楼,用着统一配发的电视、洗衣机,有了冲水厕所,舒适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作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吉列子日抱着建设家乡的淳朴愿望回到村里,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子日说,如今村里种起了包括脐橙、芒果、魔芋等多个品种在内的经济作物。他和所有村民都盼着,有一天这些绿色生态特色农产品能顺着这条路,走出大山,畅销全国各地。
从阿布洛哈村往北,在崎岖的山路行驶5个多小时,便到了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所在的山脚下。
阿土列尔村,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悬崖村”。几年前,落差达800米的山崖上,幼童们背着书包攀着藤梯出入“悬崖村”的图片影像,让这个村子闯进大众视线。
“悬崖村”的困难和阿布洛哈村相似,症结在路。17条藤梯构成的“路”不安全,也不能支撑全村人的生活生产发展所需。
藤梯不安全,那就让它变安全;现有环境不利于发展,那就创造新环境。
从山脚下仰望“悬崖村”钢梯。人民网记者彭博摄
一根根钢管搬上悬崖,一条2500多级的结实钢梯从村里铺设到山脚;一栋栋有着浓郁彝家特色的新房在县城安置点拔地而起,搬出大山的梦想随着砖墙的垒砌一点点成为现实。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陆续搬进80多公里外的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新房,开始山外的新生活。
没有路,就修路;难出行,就搬迁。几年下来,对面临类似困难的贫困群众,凉山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万多户、35万多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0%。搬进新居,村民们住得更安心,过得更舒心,对脱贫致富的未来也更有信心。
航拍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1号安置点——沐恩邸社区。人民网赵祖乐摄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来自大山深处的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接下来的重点。”在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1号安置点,沐恩邸社区支委书记石一阿西告诉记者,沐恩邸社区依托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厨师、电焊、彝绣等各种就业培训,还利用现场招聘会、东西部协作劳务输出、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截至今年9月已帮助2854名搬迁群众就业。
新社区发展风生水起,旧村落也不甘落后,走起了旅游开发的路子。年轻人搞起网络直播,借助互联网宣传“悬崖村”;年长的村民开起小卖部,计划把旧屋改造成民宿。村里第一个开小卖部的某色伍哈说,“以前下趟山都难,现在路好了,住进了新房子,奔小康的信心怎么能没有?我现在天天就想着怎么把日子越过越好。”
走稳发展路,巩固成效不返贫
山有多高,水有多长。
凉山的母亲河——安宁河,是雅砻江下游左岸最大支流,河长326公里,流域面积11150平方公里。发源于凉山州冕宁县北部,流经冕宁县、西昌市、德昌县。安宁河谷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省第二大平原,这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位于安宁河谷北端的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红色革命老区,“彝海结盟”遗址所在地。
秋日阳光尚好,天气微凉。村民阿说瓦格坐在自家院里,陪着老伴儿晒太阳。院前的菜地里,几畦蔬菜和数十株波斯菊生机勃勃。
院门外的墙上,贴着一张“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联系卡”,上面清晰地印着:“计划脱贫时间,2016年;巩固提升时间,2017年—2020年。”
彝海村村民阿说瓦格的全家福,大幅背景是旧房,右下角背景是新居。人民网高红霞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