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中国铭记抗美援朝战争汲取前进力量

中国铭记抗美援朝战争汲取前进力量
2020-10-23 21:46:25 新华社

中国铭记抗美援朝战争汲取前进力量

89岁的志愿军老兵孙德礼。新华社记者徐扬摄

新华社沈阳10月21日电(记者吕秋平、徐扬、高爽)89岁的孙德礼有很多事记不得了,可提起当年在部队学的歌,他却能一字不差地唱出来。

“打仗像猛虎,冲锋在头阵,完成任务坚决又认真,为人民牺牲也甘心。”他边唱边打拍子,声音铿锵有力。

孙德礼的家在辽宁省丹东市,与朝鲜隔江相望。70年前,首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就包括19岁的他。

中国铭记抗美援朝战争汲取前进力量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新华社发

保家卫国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战火很快烧到鸭绿江畔,侵朝美军经常侵犯中国领空,空袭边境城市和村庄,炸死炸伤很多中国平民。

为消除外部威胁、保卫新中国,应朝方请求,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于25日打响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

彼时,新中国刚成立一年,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海空力量尤其薄弱。刚赢得二战的美军则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之一。人们将这场对抗比喻成婴儿与壮汉之间的战斗。

在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有这样一组对比:战争初期,美军一个约有1.7万至2.5万兵力的步兵师配有坦克149辆、装甲车35辆、榴弹炮72门,而志愿军一个约有5万人的军,这三种武器的数量均为零。

“我们当时什么都没有,只有不怕死的胆量。”孙德礼说。

时至今日,这位老步兵仍记得自己用“土办法”炸毁美军坦克的经历。

“为了躲避飞机扫射,我躲在路边的壕沟里慢慢靠近行进的坦克,找准机会一下冲上去,拉开坦克舱门,扔进5颗手榴弹。”孙德礼说。

炸掉第一辆坦克后,后边的坦克就投降了。

战场上,孙德礼数次死里逃生。他曾头部中弹昏迷多日,也曾被埋在炸塌的碉堡里一个多小时。

中国铭记抗美援朝战争汲取前进力量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新华社发

“当时感觉自己活不了了,但我不怕。保家卫国,死了也光荣。”幸好有根柱子为他撑起一个可以喘息的缝隙,让他等到了增援部队解救。

孙德礼所在的志愿军38军,是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之一,因战功赫赫被誉为“万岁军”。

据统计,截至1953年7月交战各方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入朝参战的部队超过290万人次,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志愿军自身伤亡36万余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舒健大校说,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奠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铭记英雄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烈士墓前一年四季鲜花不断。200米长的弧形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17万多个名字。随着一些无名烈士的身份得到确认,英名墙上的名字还在陆续增加。

陵园管理中心宣传教育科科长王春婕说,每年约有15万人来这里缅怀烈士。

“来这里扫墓,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她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祭奠,包括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这里也许是一本让人过目不忘的历史教科书。”

41岁的王春婕在陵园工作了16年。这期间最令她动容的,是2014年3月28日首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灵柩抵达时的场景。

中国铭记抗美援朝战争汲取前进力量

2014年3月28日,搭载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护送覆盖着国旗的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至棺椁摆放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许多志愿军老兵和烈士家属自发在路边等候。当载着棺椁的大巴车驶近时,一名家属边哭边喊:‘爸爸,爸爸,你回家了!’”忆及这一幕,王春婕泪眼婆娑。

“其实,她并不知道回来的有没有她父亲。”王春婕说,这些烈士大多是无名烈士。

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故土。至此,已有716名在韩牺牲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全部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战士张国瀛是执行迎接任务的士兵之一。

“我不知道我抱着的烈士的名字,但他牺牲时也许和我一样年轻。”27岁的他说。

在陵园里,不时能听到飞机的阵阵轰鸣。不远处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重要的战机研制和生产基地。

88岁的志愿军老兵孙德山常来祭奠战友,这里埋葬着他的老团长朱德昌。

1951年5月,时任志愿军后勤3分部12大站分站长的朱德昌,在朝鲜新幕执行任务时被战机机枪击中牺牲。孙德山也在同一次战斗中头部受伤。

“这场战争我们牺牲巨大,因为当时没有制空权。如果战友们今天能听到我们战机的轰鸣声,一定会很欣慰。”站在烈士墓前的孙德山说。

中国铭记抗美援朝战争汲取前进力量

辽宁省暨沈阳市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这是参加仪式的学生代表向烈士墓献花。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新的征程

鸭绿江上,70年前被美军炸毁的断桥已经成为丹东一处地标性景点。

与家人一起前来的辽宁阜新游客徐凤阁,面朝着对岸,拄着拐杖在桥边休息。

“我父亲当年就是从这里往返朝鲜的。”79岁的徐凤阁说。

他说自己的父亲是志愿军部队的司机,负责往朝鲜送新兵、往国内送伤病员。父亲参军后,母亲抚养他和妹妹,历尽艰辛。

“因为操劳,我母亲1967年就去世了,到死都没看过电视,更别说旅游了。”他说。

徐凤阁从阜新一家工厂退休后,与妻子走遍了大江南北。“生活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70年间,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3年增长67%。中国承诺今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70年前,我们一穷二白,拼命抵挡了外来侵略。如今,我们的国家和国防力量强大多了,更不能任人宰割。”家住丹东的志愿军老兵李生华说。

中国铭记抗美援朝战争汲取前进力量

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的英烈墙。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我们纪念这场战争,从中汲取力量。我们不惧怕任何霸凌,有信心、有能力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88岁的李生华说。

孙德礼的外孙女张钰唯小时候隐约听过外祖父打仗的经历。但直到上大学,她才逐渐了解那段历史,感叹外祖父的伟大。

她说,当年志愿军的凝聚力和斗争精神,对如今的青年人也很重要。

张钰唯说,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战斗中,各行各业的人都克服了很多困难,投身抗“疫”,也涌现出许多新时代的英雄。

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张钰唯在家准备毕业论文和线上答辩,随后从武汉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她计划继续深造,将来做一名大学教师。

“我们应该传承先辈们面对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26岁的张钰唯说。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

    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奠基

    2020-10-20 15:18:55 抗美援朝战争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2020-10-22 21:42:27 中国人民志愿军

    尊崇英烈 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2020-10-22 14:41:37 抗美援朝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薛剑强:铁血战魂 精神永存

    2020-10-20 09:23:10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光辉的篇章 不朽的丰碑——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2020-10-21 16:05:59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宝贵财富

    2020-10-21 11:19:05 抗美援朝精神

    挖掘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

    2020-10-21 11:17:23 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