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中国旅游业走过一条难忘之路。疫情来袭迫使行业按下暂停键,收入归零,跌入谷底,但旅游业界坚信中国旅游市场依旧稳固,中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仍然旺盛。因此,旅游人在“寒冬期”坚定信心、苦练内功,探索创新之路。本报旅游版与中国旅游共同迎接大考,及时研判行业发展形势,连续推出中国旅游锻造韧性、淬火前行,中国旅游迎难而上寻生机、危中求机谋转型等多篇深度报道,提振信心,与中国旅游共克时艰。从开放本地游、跨省游到全面恢复国内游,中国旅游逐步走出阴霾,奔向光明。
展现经济活力
在防控安全持续向好,中国人的幸福需求得到集中释放。国庆假期,北京共接待游客998.2万人次,较去年假期增长8.4%,旅游总收入115亿元,较去年假期增长2.9%,双双实现正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异常活跃,国庆前7天,海口、三亚、琼海等4家免税店零售额同比增长167%,免税购物人次同比增长64%。
中国国内游拥有超级大市场,国内游发展的基本面从未变,旅游接待规模保持稳固增长,从2011年的26.41亿人次,增长到2019的60.06亿人次,总体增幅127.41%,收入规模从2011年1.93万亿,增长到2019年的5.73万亿,总体增幅196.89%。
旅游业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射出中国经济跳动。6.37亿人次出游的背后凝结着14亿人民共同抗疫的努力成果和中国经济的底气。红红火火的旅游消费,体现了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韧性,也展示着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希望。
中国旅游的兴旺势头也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刊文点评中国黄金周。美国彭博社评论认为,中国国内旅游的活跃度凸显了中国经济复苏的实力。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国庆期间,数亿名中国游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复苏。这一假期可被视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