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贸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速同比转正
今年以来,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稳外贸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同比增长0.7%,实现了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随着“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贸进出口企稳向好势头将继续巩固。
历经一季度大幅回落、二季度止跌企稳后,我国外贸在三季度迎来全面反弹。
海关总署10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8.88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5万亿元,增长10.2%,进口3.88万亿元,增长4.3%。从贸易规模看,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同比增长0.7%,实现了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稳外贸政策效应持续显现,进出口明显好于预期。”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随着“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贸进出口企稳向好势头将继续巩固。
外贸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和稳定供应链产业链的政策措施下,随着各地积极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我国外贸进出口呈逐季回稳向好态势。
从规模看,前三季度,进出口规模分别为6.57万亿元、7.67万亿元、8.88万亿元,二、三季度环比增加值均超过1万亿元,环比增速均达两位数;从增速看,前三季度的进出口增速分别为-6.5%、-0.2%和7.5%。
“从4月份开始,我国出口已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7月份单月出口创历史新高,9月份单月进出口、进口值均创历史新高。”李魁文表示,出口之所以能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主要得益于防疫物资、“宅经济”商品的出口拉动。此外,国内生产端的率先恢复,有效弥补了全球因疫情冲击造成的供给缺口,部分企业订单的增加也对出口持续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前三季度,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出口合计1.04万亿元,增长36.5%。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电等“宅经济”商品出口8808亿元,增长17.8%。防疫物资和“宅经济”商品两者合计拉动我国出口增长达3.3个百分点。
进口方面,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进口值增长3.9%,其中电子元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进口分别增长14.9%、11.6%,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砂、铝矿砂进口量分别增加12.7%、10.8%和12.7%。值得关注的是,大豆、肉类进口快速增长,其中大豆进口增长15.5%,猪肉、牛肉进口增长达132.2%、38.8%。
“进口需求稳中向好,支撑了进口总值回升。我国在全球率先复工复产,不断巩固扩大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成果,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直接带动了进口回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杨长湧说。
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今年以来,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持续推进,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前三季度,东盟成为我国最大对外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7.7%,占比达到了14.6%。同期,我国对日本、韩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4%和1.1%。
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际贸易与投资大幅萎缩的背景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却实现了逆势增长。前三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6.75万亿元,增长1.5%。
“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一手着力推广‘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理念,一手全面深化疫情应对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李魁文说。
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建立了疫情口岸防控经验沟通机制,与柬埔寨、新加坡、缅甸等国建立应对疫情紧急热线联系机制,就疫情形势、重大政策举措等保持及时交流,同时积极推进与俄罗斯、老挝、缅甸、新加坡等国家签署国境卫生检疫合作协议。
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海关出台了支持中欧班列发展的10项措施,允许企业自主选择通关模式,支持开展以铁路运输为纽带的多式联运业务,支持利用中欧班列开展跨境电商、快件、邮件运输业务,指导企业运用中欧班列通道化解疫情影响。
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中的稳定器作用更加突出。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2%,占比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了46.1%。民营企业不仅跃升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也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生力军。
新业态注入新动能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下,我国外贸承压前行,实现了来之不易的正增长,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外贸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贸易方式持续优化,产业链更长、更能反映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继续增加;内生动力有所增强,民营企业作为第一大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梯度转移显效,中西部地区外贸比重进一步提升,成为稳定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加强改革创新促进贸易便利,想方设法降低企业成本,全力做好‘减法’;另一方面,加快试点培育新业态发展,推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做好‘加法’,这些共同释放了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乘法效应。”杨长湧说。
李魁文表示,今年以来,海关全面推广“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绿色通道”等便利化措施,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9月份,全国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35.02小时和1.86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缩64.04%和84.87%,整体通关时间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此外,通过减免进口滞报金、滞纳金、免征加工贸易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等措施,累计为企业减免和节约资金近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前三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873.9亿元,增长52.8%;市场采购出口5098.6亿元,增长35.5%。此外,海关、商务、财税等部门还着力打造以综合保税区为代表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各项创新举措落地实施。前三季度,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2.34万亿元,增长15.1%,比外贸整体增速高14.4个百分点。
“下一步,全国海关将深化改革创新,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推动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56条措施的落地见效,加大口岸营商环境建设,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作出积极贡献。”李魁文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