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0月9日电 (邓倩倩、叶磊、孟健)“现在我们这儿的橄榄产量已经跟不上销路了,再过个把月又到橄榄的丰收季。”福建省闽清县梅溪镇党委委员杨武亮站在山坡上,看着指头大小的青橄榄,脸上挂满了笑容。放眼望去,悠长的闽江从闽清县划过,两岸尽是绿油油的橄榄树。
闽清县作为橄榄之乡,种植橄榄已有近千年历史。当地盛产的“檀香橄榄”,以其清脆、嚼后回甘而成为古代贡品。自20世纪80年代起,闽清县政府多次发动村民利用荒山坡地种橄榄。如今,闽清橄榄大量销往福建省内各地及上海、浙江、广东等地。
然而,闽清橄榄也曾经历过低潮期。“十几年前橄榄不值钱,实生苗种出的橄榄易苦涩、易变异,一斤只能卖两三元。”杨武亮介绍,由于优质品种较为稀罕、产量低,因此当地种植户不断探索用嫁接方式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向高品质鲜食橄榄市场挺进。
位于闽江北岸的梅溪镇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是闽清的“橄榄第一村”。
“这里日照时间长,气候温暖湿润,低温冻害少,而且土壤是中性沙质土,所以结出的橄榄更香更甜。”今年57岁的张孔江是白河江自然村的橄榄种植大户,1981年高中毕业后就一直留在村子里种植橄榄。
张孔江不断钻研橄榄种植和培育技能,是村里最早学会嫁接技术的一批人。他观察不同橄榄的生长特点和口味差异,分析比较不同栽培管理对口感的影响,培育出他的看家品种“孔江一号”,每公斤400多元,一株年产值最高可达近10万元。
“有了好的品种就要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张孔江等人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指导下对接种植专家,组织社员和周边农户集中观摩学习。如今,白河江自然村的80多户农民,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橄榄为业,掌握了嫁接技术,村子里的橄榄产量和质量逐步提升,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白河江自然村的致富经验也推广到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