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补助费1114元、免学费书费400元、国家助学金1000元、免除学杂费1100元、寄宿生生活费补助1084元、困难学生彩票公益金2000元……这是一个学期教育扶贫项目发的补助,都记在扶贫手册上。
那一年,姐姐坐在爸爸摩托车的后座,父女俩去了县城的银行,爸爸往存折里存了8000元。这是她记忆中家里第一次有存款。
2015年姐姐考上了省内一所本科师范院校,当地教育局为她办了每年8000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学前一天,教育局的干部赶了30里山路,送来500元路费,并嘱咐她,“好好学习,国家一定不会让你上不起学。”
“2019年6月17日,寄宿补260元。”这是扶贫手册上最后一笔教育补助。在“帮扶成效”一栏里扶贫干部写上了“完成学业”几个字,“业”字的最后一横明显粗壮,且往上挑,像个笑脸。
两个月后,赵小强以甘南州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兰州大学医学院。又过了1个月,家里通过脱贫验收。
今年7月,赵小兰参加了甘肃省统一招募的特岗教师考试,成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几天前,弟弟大二开学了,继续向着成为一名好医生的目标努力。
姐弟俩讲述时,他们的妈妈、一位满脸风霜的农村妇女始终在一边带着笑意听,不时插一句“不苦,好着咧”。
5月28日,在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务工妇女在车间忙碌。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5月28日,在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务工妇女在车间忙碌。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甘南州教育部门干部介绍,日子好了加上教育扶贫优惠多,农牧村群众开始重视教育,县城的小学秋季开学,每年级都要新增一两个班,几乎全是进城上学的农村娃娃。在临夏,县城学校附近出租房的租客绝大部分是送孩子进城上学的农村家庭。
如果说产业带来了收入、生态托起了明天,脱贫攻坚的教育政策则给“三区三州”长远发展打下了扎实根基,让人心里踏实。
5月28日,在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务工妇女在车间忙碌。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