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凡说,为应对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等新挑战,职工医保制度应当从重点保大病、保住院向保小病、保门诊延伸,最终实现既保大也保小,住院和门诊保障相均衡。
地方效果如何?推动基层慢病管理
经有关测算,2018年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人均积累额只有2300元左右,但当年职工医保人均住院费用已超过1.1万元。另一方面,我国职工医保的住院率从2012年的13.5%快速上升到2018年的18.3%。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震说,这显示出个人账户的积累保障功能有限,很难缓解生病时或老年后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且未能发挥应有的约束功能,参保人在就医时倾向于住院“挂床”,造成医疗资源和医保资金的大量浪费。
从2011年起,新医改标兵福建三明市就开始探索建立门诊共济保障制度。64岁的退休职工老杜是“老三高”,病不离身,药不离口,划到个人账户的钱每年都不够用。“改革后虽然划进来的钱变少了,但门诊医药费能报销大部分,实际算下来个人负担却比以前少多了,合算!”老杜说。
2016年,三明市再次调整了个人账户划拨,上调共济报销待遇,降低普通门诊的起付线,门诊特殊病种的种类增加近一倍,病种年度报销费用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但也有人担心,门诊量会不会大增,基金开支会不会水涨船高?
“实际效果是,原先因为没有门诊统筹而发生的过度住院减了下来,而门诊费用支出更加规范,杜绝了浪费、套现等违规现象。”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陈秀娟说,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整体是提高的。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广州、青岛、厦门等地已相继实施了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开展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与门诊费用统筹的探索。
多位专家表示,从这些地区的效果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也是推动人们就医行为改变、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之一,从长远看有利于激励基层提升慢病和健康管理水平,更好保障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