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攻坚战核心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这实际上把生态环保和高质量发展内在地协同起来,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具体实践。开创性地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其作为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也是在空间层面有效统筹了发展和保护关系。
坚持全过程综合施策的推进实施机制,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执行,形成了问题全过程跟踪管理与解决机制。
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行动计划站位高、顶层设计完备、任务要求具体、责任部门明确、考核约束严格,同时调度、评估、考核环环相扣,配套专项行动和标准、经济、技术等政策不断出台,直接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最终落实为可操作的施工图。
重要经验就是建立了问题发现、拉条挂账、清单管理、曝光约谈、移交督办、整改检查、督察问责等全链条工作法。督查巡查为代表的问题发现机制,公开透明、依靠群众、曝光问题,对整改紧盯不放并回头看的核查机制,是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如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帮扶检查点位92.5万个,向地方交办涉气问题6.5万个,整改率达到99%以上,是强力权威、高效直接、压茬联动地推动问题解决的制度创新。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制度红利,强化政策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双向发力。
制度改革紧扣责任落实主线,环环相扣地推动明责、履责、考责、问责。一是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加强对履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依法追责、终身追责。二是落实排污单位责任,实施综合执法,强化环境司法、排污许可、损害赔偿、社会监督联动。这两条主线实际上实现了单项制度间的协同增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严密法治观的逻辑所在。
从另一层面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性也具体表现为重大制度的建立。如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用以指导实践就是要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又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实践中形成了三区三线、生态保护红线、三线一单、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总量控制等制度。既发挥好制度、法治、行政手段的约束作用,又发挥好市场、技术、产业手段的支撑保障作用,打好组合拳,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将思想理论光辉和制度优势转换为持续的治理效能。
(作者:吴舜泽,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