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伟大实践的最新教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教材。
这一重要著作出版以来,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今天,笔记君与您一起学习该书第四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人民至上”这条红线一以贯之,充分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第四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收录4篇重要著作,分别是: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2017年11月30日)。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2018年3月1日—2019年12月27日)。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018年3月20日)。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019年3月22日)。
(二)
第一篇:《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篇重要文章,是2017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的讲话要点。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介绍了中国发展道路等问题,指出:
中国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走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后,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文章的最后,总书记强调指出: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实现我们的目标。
这是会见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外方嘉宾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三)
第二篇:《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这篇重要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27日期间有关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论述的节录,共分7个小节,分别选自:
2018年3月1日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年4月24日—28日在湖北考察时的讲话要点;
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9年4月15日—17日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的讲话;
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9年7月15日—16日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的讲话要点;
2019年12月26日—27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要点。
在这篇节录中,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鱼水情深。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每一次重大关头,我们党都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共同战胜困难、一起迎接胜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图为2020年6月27日,在宜昌市伍家岗区,消防员用水盆将3个月大的婴儿安全转移。人民视觉王方/摄
(四)
第三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3天前全票当选、继续担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讴歌伟大的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文,是这篇重要讲话的一部分。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强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对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他提出“一个牢记”、“三个始终”的明确要求:
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回溯数千年历史,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深情歌颂了中国人民的优秀禀赋和可贵品质。
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这是习近平向代表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总书记回顾历史,用“五个伟大”,即伟大思想巨匠、伟大科技成果、伟大文艺作品、伟大史诗、伟大工程,深情而豪迈地赞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这些伟大创造,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为生机勃勃的中华民族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彪炳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信心满怀:“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总书记从八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中国人民“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取得的成果,指出“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奋斗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奋斗的重要意义、指明了中国人民奋斗的方向。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向亿万人民再次发出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号召:只要发扬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总书记回眸历史,着重从两个方面对伟大团结精神进行了深刻阐释:一是“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二是“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
历史反复证明: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奋斗新时代,最根本、最重要的团结,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总书记回顾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精神,指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多年的持续奋斗”。
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亿万人民接续奋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豪迈自信地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群众游行中的“凝心铸魂”方阵。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这篇重要讲话全文刊发在2020年第10期《求是》杂志上,点击阅读:《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五)
第四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最后,我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不知能不能问一下?”2019年3月22日下午,意大利众议院,习近平主席同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临近结束时,“70后”的菲科突然抛出了这句话。“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听到众人的笑声,菲科补充道:“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
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2019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却唯独没有自己,这种“无我”的状态,是一个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人民情怀,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