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对谭丨和15位业内人士谈中国经济“转正”的背后

对谭丨和15位业内人士谈中国经济“转正”的背后
2020-07-22 15:25:44 央视网

这是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几个指标,你看到了什么?是“转正”么?大家都这么说,毕竟一季度的增速还是-6.8%,但换个角度看,这不也是个“对号”么?

对谭丨和15位业内人士谈中国经济“转正”的背后

“对号”是个提醒,年中了,是该看看“成绩单”,但更要想清楚,我们曾经做对了什么。总结来路,才能继续走对路。

带着这个问题,谭主继续跟15位内行聊了聊。他们先说的,是3.2%前面的“+”。

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增速“转正”?

10秒。

这是最近全国第一个跨省旅游团成团的时间。跃跃欲试的原因,来自于7月14日文旅部宣布的一个好消息,恢复跨省旅游。这一刻,大家已经等了172天。

回到1月23日,武汉按下暂停键。2天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解释了决定的原因,一句话,生命重于泰山。

一季度,中国GDP增速-6.8%。当时,有篇很火的文章是这么说的,这个数,可以用5万字解释,也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救人的代价

对谭丨和15位业内人士谈中国经济“转正”的背后

回过头来看,这句话对了一半。原来看,因为救人,带来了一季度的-6.8%;现在看,也是因为救人,实现了二季度的3.2%。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员沈逸:疫情上投了多少成本,反弹就会有多么强烈。因为你拯救了最宝贵的要素,人的生命是无价的。

谭主梳理了一下1月之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发现了关于如何平衡的考虑。

1月份,中国口罩的日产能力还只有800万只,这个月的3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关键词只有一个,疫情防控。

2月到3月的7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关键词逐渐变成了两个,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到4月份,中国口罩日产量已经达到5亿只,中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已经逐步实现了复工复产。也是在这个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保就业和保市场主体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换句话说,保的这个社会的毛细血管,保的是人。从年初到年中,“保”字贯穿始终,先是活下来,然后是活下去。

对谭丨和15位业内人士谈中国经济“转正”的背后

中国用半年时间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一个时间点,GDP可能和救命看起来有优先次序,但长远一点看,GDP和人是统一的。

按照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的话说,否极泰来的背后,是人文精神。经济增长从不是目的本身,人才是。

上半年在全国各地走访调研企业的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还告诉谭主了一个数据:现在中国有1.3亿以上的企业,每天大约消亡1万多,同时每天也新诞生1万多。

前一个数,再次说明了一个“保”字仍是关键,后一个数,说的则是增长的动力来源。那些逆势生长的企业里,藏着“转正”的秘密。

“转正”背后的微观支撑

哪些企业活的好,谭主翻阅统计局公报,看到了一个亮眼的数据。

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了14.5%。这其中,囊括了一家企业。

2009年,一群年轻人在北京一间快要废弃的办公室里,写下一行代码,想要尝试些不一样的东西,其中有一个叫王坚,当时他被同事说成是骗子,现在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之父”。

对谭丨和15位业内人士谈中国经济“转正”的背后

那时,还没人说得出什么叫云计算,初创团队一个个离开。2012年的阿里云年会上,王坚在台上嚎啕大哭。同一年,阿里云拿到了一个大奖,颁奖词叫“坚持就是伟大”。

对谭丨和15位业内人士谈中国经济“转正”的背后

今年疫情,当1.3亿学生用着阿里钉钉在线上课时,应该也会听到老师讲类似的道理。敢于走出舒适区的人,最后可能会成为“头部”,当然,求变本身可能也是自救。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这次疫情结束之后,有一些产业就彻底改变了。疫情促使人们将会更快地抛弃那些终将被抛弃的产业。

疫情暴发后,H&M、ZARA、Armani等客户,都收到了来自浙江服装企业汉帛的邮件:邮件里说了两个重要的事:多少钱都接,多少件都做。

敢下这样的承诺,源于2016年的一个决定,关掉旗下300多家品牌门店,只专心做一件事,投入巨资和大数据企业合作,研发改造出一条小批量个性化生产的柔性生产线。

就是这条线,帮助这家80%依靠外贸的企业在疫情期间订单量涨了2-3倍。求变,还让汉帛成为浙江28个5G+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之一。

说到5G,上半年还有一家依托5G的企业,新能源汽车广汽传祺,得益于5年前智能化改造,广汽新能源汽车上半年销量同比增加87%。

5G和新基建,以及人们越来越熟悉的数字经济,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走向的关键词。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管清友告诉谭主,效率提高,经济维度就不一样了,市场扩大,正是享受了前期谋划和投入的红利。

转型的同义词叫走出舒适区,习惯走出舒适区的还有另外一群人。

一位专家告诉谭主,全世界没有很多国家会像中国公务员那样,对新科技、新的商业模式如此关注和有热情。中国政府在面临新技术时,不会恐慌,不会先想着理由限制,而是琢磨怎么去抓住它。

新旧交替,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能做的就是走出舒适区,拥抱变化,化危为机。

对谭丨和15位业内人士谈中国经济“转正”的背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经济最新展望报告里,中国预计是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国家。

为什么是中国?

先不谈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和模式,咱们先来看一个指标——FDI。这个指标是外国直接投资的缩写。

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2016到2019年三年间,全球跨国公司FDI都非常疲软,特别是2017年、2018年投到美国和欧洲的外资直接投资两年平均下降20%-30%,唯独投到中国的没有下降。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尽管美国有一些政客在鼓吹要让产业搬离中国,但是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全球企业家用脚投票的结果,还是认可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一句话,资金流向代表着信心,中国正是全球经济的信心源头。源头为何在中国,答案其实藏在两条线里。

对谭丨和15位业内人士谈中国经济“转正”的背后

一条,是电话线。疫情期间,中国一直在云端外交,习近平跟多国政要通电话,多次提到同一句话,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产业链供应链背后,正是一条物流线。这半年,194个国家和地区收到了中国通过海运、航运、路运的防疫物资。

北方的哈尔滨,南方的厦门,东部的义乌,西部的西安,甚至还有中部的武汉都还有开往欧洲的班列。上面运的,不仅是防疫物资,生活用品,还有起重机、塔机、盾构机、汽车。

算上这些,从4月份起,中国出口连续三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同时中国也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进口政策,其中包括自主降低了850多项商品进口关税。一条条线路,正在疏通多国经络,拉动世界复工复产。中国在全身心地与世界连接,向全球开放。

开放,需要实力。带动全球循环,需要扎实的内功。

先来看看表现亮眼的苏州,一季度,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达163.3%。按苏州吴江区委副书记钱斌的话说,吸引外资一个最显著优势是区位。

苏州有句话,叫“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这棵大树正是苏州紧挨着的上海。

那上海的大树是谁呢?去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领衔的27个城市的经济总量今年一季度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

聊起这种协同的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贾珅有一个比喻,中国经济就像一个足球队,东部地区是前锋,中部是中场,西部是后卫,各有千秋,各展所长。应对危机,大家都有自己的办法。

比如中部的合肥,疫情期间,合肥又拿出1.4亿继续投资了一家生产无接触电梯按钮的企业东超科技。

对谭丨和15位业内人士谈中国经济“转正”的背后

这家企业要研发的是一块能实现空中成像的光学玻璃,就是这块“玻璃”,把合肥屏幕制造的产业链彻底补齐。凭借着全产业链的行动,谭主算了算,合肥经济总量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05%。

所有的区域加起来,正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那句话,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所有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这也就有了中国经济西方不亮东方亮的独门秘籍。

这个独门秘籍,有些是复制不来的。按照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罗志恒的话说,现在,中国受高素质教育的劳动力人群占比持续增高,人口红利正在变成人才红利,数量红利正在变成数字红利。除此之外,还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全球第一,4亿中等收入群体全球第一,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

而这些汇集起来,就是中国经济这片大海,就是“转正”动力的来源,就是中国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国家的信心。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