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民生工程产业革命生态文明
聚焦民生,走一条发展新路
“疫情期间我们每天线上义诊500多名患者,全国2200多位三甲医院的医生加入我们的志愿行动。”贵州朗玛科技旗下的39互联网医院院长庞成林说,1月26日起“中国志愿医生”在39健康平台开通了新冠肺炎24小时免费视频问诊和图文问诊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免费向全国提供医疗服务。
始终瞄准破解老百姓的“难点”“痛点”,贵州发展的“互联网+医疗”就是个例子。目前已经建成了覆盖全省的远程医疗体系,让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甚至省级、国家级医疗机构的优质医疗服务。
“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是探索贵州新路的出发点。不仅疫情防控和远程医疗让群众有了获得感,脱贫攻坚这一头号民生工程更是深入人心。贵州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创造出“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等行之有效的贵州模式,“十三五”期间累计188万贫困群众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中95%以上是城镇化集中安置,而这仅用了4年。截至4月底,贵州全省建成扶贫车间914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17096人;建成扶贫基地238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8123人。基本实现搬迁家庭户均一人以上就业。
“近几年我们乡停了一些项目,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受益,是最重要的取舍标准。”大方县猫场乡党委书记王炳发说,他们坚决关掉小矿山,发展了上千亩的樱桃、猕猴桃、辣椒等长效、高效作物,确保群众持续增收;补贴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板栗、李子、枇杷、大蒜、蔬菜、南瓜等作物,大搞“庭院经济”,延长产业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白学英,贫困户,每天100元,工作29.5天,加班费25元,3月份工资2975元;高小英,贫困户,每天100元,工作28天,工资2800元……”在罗甸县祥脚村,村支书毛成根拿出的该村蔬菜基地的工资发放表上,能看到群众收入没有因为疫情而减少。“办合作社、搞集体经济就是为了群众致富,可以没有利润,但发给群众的绝不能少。”毛成根介绍,疫情期间他们发放工资超过11万元,无论受益面还是工资总数都比往年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