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上半年GDP、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仍处于下降区域,再加上当前境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扩散,我们稳企业、保就业的压力依然较大。因此,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狠抓政策落实,付出艰苦努力,从而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
虽然政府工作报告并未制定今年的具体经济增长目标,但GDP增速依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疫情笼罩之下,经济增长实现由负转正,这份新鲜出炉的中国经济“半年报”令人惊喜,也让人感叹来之不易。今年以来,不少网友表示,“啥也没干,净见证历史了”。实际上,仔细想想,半年倏忽而过,透过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我们看到了每个人的努力,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潜力。
中国经济从一季度被迫“深蹲”到二季度“逆风飞扬”,这其中,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没。疫情发生后,我国迅速出台了一系列为企业纾困的政策。非常规、大力度的宏观对冲政策,各地各部门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这些都坚定了人们的发展信心,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推动整体经济全面恢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连续两个月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个月降幅收窄,出口额连续三个月正增长……这些主要指标逐步回升,彰显出中国经济复苏的力量。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新业态新模式也不断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332.0,比上年增长23.4%,保持继续上升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