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国开展,广大青少年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文化人,培根铸魂。近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艺术实践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中国美术馆“为新时代人物塑像”,融会公共教育和艺术创作;中国文联组建小分队开展慰问演出、文化帮扶,为脱贫攻坚第一线广大群众加油鼓劲;广电总局深化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坐标,努力打造现象级作品。
进入7月,井冈山等革命圣地游客渐多,人们来到这里亲身体会革命文化、重温革命精神。
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红色旅游讲解模式准确解读革命历史,让游客有所感、有所悟;福建古田景区推出“红土润心薪火相传”等精品线路,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课堂”;云直播走进宁夏固原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通过镜头激励人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坚定文化自信留住新乡愁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是藏族、羌族、汉族等各民族文化交融之地,形成了独特的嘉绒藏族文化。
青翠山谷里,绣娘们围坐在一起,一边谈笑、一边用巧手穿针引线,上下翻飞间,一套套精美别致的嘉绒服饰制成了。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嘉毪绒”手工艺品工坊参加了“非遗购物节”,绣娘们缝制的藏装线上线下销售金额达18万元。
56岁的丹巴县巴底镇培尔村贫困户阿木和丈夫在工坊务工,一个月最多时能挣到5000多元,家里在去年脱了贫。“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以后还想把家里打造成民宿。”阿木高兴地说。
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文化和旅游部提供的数字显示,全国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经超过2000所,带动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贫困户脱贫。在奔小康的路上,文化自信留住了“老手艺”,编织出“新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