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从“搬得出”到“能致富” 广西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下半篇”

从“搬得出”到“能致富” 广西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下半篇”
2020-06-20 11:19:18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记者赵传奇)“十三五”时期,广西易地扶贫搬迁投入426亿多元,目前安置住房全部建设完成,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搬迁入住。广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副主任杜勇表示,全区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标志着这一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当前,广西多个县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已从解决好“如何搬”“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凤山:全力打造美丽和谐新型社区

“我做梦都没想到,每个家庭人口只交2500元就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凤山县三门海镇央峒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邓明照与该县2298户10908名贫困群众一样,搬迁到了凤山县城的思源社区,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凤山县委书记廖锦成表示,凤山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通过移民搬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住房难题和发展难题。我们在县城周边建设了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共建设安置房65栋2589套,目前入住率达到100%。

年初,凤山县中亭乡凤界村边缘户安昌敏在村部免费领到50只小鸡和一袋80斤的饲料,这能为他带来4000元左右收入。据了解,全县有1277户未脱贫户、边缘户、监测户获得政府免费送养鸡苗52304羽,切实实现增收。

凤山县还出台了《凤山县以奖代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方案》,通过实施产业奖补,推进核桃、油茶、桑蚕、肉鸡等“五长五短”扶贫产业,把“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并通过加快扶贫产业园建设,开发本地公益性岗位等措施,让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

三江:搬出大山住,幸福又致富

5月29日一大早,家住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站社区的女孩覃珍萍带着弟弟覃锋杰一起去学校,弟弟要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这里的学校比老家好了很多,我很喜欢这里!”覃珍萍说。

像覃珍萍姐弟一样,有2237名易地搬迁群众子女分别进入了江川中学、江川小学学习。南站社区作为三江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搬迁安置户达4607户20161人,目前搬迁入住达100%。三江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丹洲镇板必村搬迁群众郭忠新说,以前担心搬出来没法维持生活,现在从事送水和保安工作,收入有了保障。搬进了南站社区后,郭忠新从送水的工作开始干起,每月收入2000多元,此外他还与万亩茶叶扶贫产业园签订协议,分到1亩茶叶地。他的妻子也报名进入南站“扶贫车间”艺兴玩具厂工作,同时兼职南站社区的公益性岗位、负责社区环境清洁等工作,两项收入加起来每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

易地搬迁群众要搬得出来,更要“能致富”。三江从就业和产业两方面着手,全面探索“万亩茶叶扶贫产业园、扶贫生态工业园、旅游开发项目”+“微车间、微田园、微市场”+公益岗位开发的“3+3+1”模式,助力困难群众脱贫。

隆安:扶贫搬迁点亮“那”乡

隆安县是“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如今,走进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一栋栋安置楼整齐亮丽,四周道路宽敞整洁,园区绿化美观。震东集中安置区作为隆安县移民搬迁主要承接地,是全区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安置了5847户24423人。

几年来,隆安县探索“一个家、一个学位、一个岗位”搬迁安置发展思路,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县城新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统筹建设模式,采取园区企业吸纳、劳务输出带动、支持返乡创业、开发乡村公益岗位等方式,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目前,安置区已稳定脱贫5755户24087人,脱贫率98.43%。

隆安县还建设了农民工创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引进26家企业进驻。此外,震东集中安置区在建的农贸市场,将优先出租给搬迁户就业创业。

今年以来,隆安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5场,组织县内外133家企业参展,提供就业岗位10320个;实施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补助项目,近两年来共发放转移就业补助833.7万元;落实企业就业创业奖补政策,已认定产城融合区12家就业扶贫车间,发放扶贫车间建设补贴奖励430.43万元;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7期,累计培训人数423人次。

(责任编辑:李平书 CN0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