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甘肃康县白杨镇开启美好的后脱贫时代

甘肃康县白杨镇开启美好的后脱贫时代
2020-06-12 20:37:37 经济日报

初夏的甘肃康县,山青水绿、百花盛开;康阳路上,翠竹挺拔、芭蕉听雨;燕子河一路欢歌,和着啾啾鸟鸣;清澈见底的河潭里,游走的白云和装修精致的楼房倒影相互倾诉,好似交谈着那段“网红路”的甜美故事。

康县白杨镇桂花庄一角。(焦杨红摄)

每次到康南(康县南部),都会被一段绿树遮蔽的公路所吸引,婆娑的阳光顺着麻柳树的枝叶,把最柔美的一束照进行人的车窗。过白杨镇区不远,就到了著名旅游景点桂花庄,大调号的桂花树、排列顿挫的芭蕉树、过渡自然的“状元桥”、停顿有序的石台阶、高低起伏的通幽小径,皆为秀美山水谱曲。桂花庄对面,隔燕子河,就是美丽乡村刘家梁村。

康县白杨镇刘家梁村一角。(武雪琴摄)

刘家梁村辖红旗岭、大坪山、新房、海螺坝、刘家梁、吴家湾6社124户376人,2019年整村脱贫。

“想都没想到,我们的这土山梁上还能建得这么好,多亏了党和政府。”家住刘家梁村吴家湾社的李兴孝老人高兴地说,“后人们都去挣钱了,我就在屋里看门,也享几年清福。”今年70岁的李兴孝,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儿子李树文在徽县务工,孙子跟随儿媳在四川上学,两个女儿都已成家,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

李兴孝家门前有一颗很古老的青杠树,书上缠绕着一根100多年的红刺藤(木香),纯白色的花瓣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一条仿花岗岩的绕庄路一直通向远处。据李兴孝说,那根红刺藤已经有六、七拨人要买走,最高价都出到了12000元,但李兴孝就是坚持不买。他说,“就是给10万元也不买,我们不能破坏自然,要把好的东西留给后代子孙。”

“我们村是2019年建设的美丽乡村,入户路、巷道路、农户庭院都进行了硬化,并进行了农户风貌改造,还着力打造修建了产业广场、活动广场和绕村路。”该村支部书记刘成兴说,“在打造活动广场时,我们就地取材,把石头、断砖、瓦片、水缸、石磨、旧轮胎这些随处可见的废弃物收集在一起,再进行精细巧妙的摆布,让废物变宝,焕发勃勃生机;与此同时,我们还把旧自行车、黑白电视、收音机、木犁、斗笠、瓦罐、扁担等这些老物件镶嵌在文化墙里,时刻提醒我们要不忘艰难岁月、不忘来时的路,要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坚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用勤劳的双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康县白杨镇竹园村一角。(焦杨红 摄)

随行的白杨镇副镇长张委忠告诉记者,“刘家梁村在打造美丽乡村时,完全是按根据县委1号文件精神,以老百姓最关心的路房厕所等基础设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乡亲们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据统计,在建设过程中,刘家梁村硬化庭院38户,入户道路32条,圈厕改造15户,改造危旧房屋127座,安装太阳能路灯15盏;在建的基础上,全力拆除危旧房屋31座71间,废旧圈厕35座53间,从整体上改变了村容村貌,提升了群众的居住水平。”与此同时,为了改善室内生产生活条件,该村持续开展“明窗亮灶”活动,帮助农户摒弃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刷新室内颜值,做到内外兼修,共同美丽。

康县白杨镇竹园村蜂农正在查看蜂群。(焦杨红摄)

近年来,康县白杨镇坚持不搞大拆大建、大包大揽,不搞千村一面、重复建设。通过充分挖掘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历史古迹、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通过采取依村就势、就地取材的方法,利用废旧瓦片、砖块石头、树枝竹片等当地资源精心打造小节点、小景观,做到了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块石,既量力而行,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又立足实际,打造了富有康南韵味的美丽乡村。

为民办事、为民造福。康县白杨镇围绕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美好追求和向往,结合镇情实际全面打造提升美丽乡村,截止去年底,全镇已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群众住上好房子的梦想已成真。

离开刘家梁村时,张委忠说,“我们镇的竹园村挺不错,山清水秀、村美人勤物也丰。”

沿着棕沟河(白杨镇辖区的一条溪水)往竹园村走,随处可见大棚、鱼池,漂亮的楼房一栋紧挨一栋,一个拐弯处的墙壁上贴满了笑脸,灿烂的笑容向世人“秀”着满满的幸福和快乐。

村子里80岁高龄的陈守山,身体还很硬朗。他曾当过6年村主任,每月领取的养老保险、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等各项补助就有593元。平时他自己再种一点豆角、大葱、土豆、包心菜等时令蔬菜,再采摘加工一些上好的绿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幸福安乐。

他对村子里这几年的变化感慨良多。“以前外村的人都说‘有女不嫁棕沟河,半夜起来推腰磨。’而如今我们村却是马路修得宽又长,路灯照得亮晃晃,自来水儿清凉凉,家家户户修楼房。现在好多外村的人都说,竹园村不像了,如果不是这山这水作证,真不敢相信竹园村会变得如此好。”陈守山老人很高兴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要继续努力奔小康。”

白杨镇在建设竹园村之初,多次召开镇、村、社、户协调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扎实做好村庄整体规划;确定在基础设施上,以入户路、村庄道路、危旧房改造、庭院改造、圈厕改造、河堤、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公厕、垃圾房等环卫设施及电商馆、村民文化馆等配套建设为重点任务,先后完成村内巷道420平方米,护坎400立方米,防护栏400米,庭院硬化7000多平方米,入户道路硬化30000多平方米……并结合实际,见缝插绿,绿化空地2500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300多株,修砌青砖花园墙1000多米、排水渠200多米,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极大提升了竹园村人居环境。

村容村貌变好了,人心也变得更美了。“我们村以前特别落后,全村90户人,其中54户就是建档立卡户,贫困发生率高达61%;现在整村脱贫,未脱贫0户0人;以前村里的男青年都是出去当‘上门汉’,现在都把女朋友娶回家了。”竹园村支部书记陈建军自豪地说,“我们村民风十分淳朴,家家户户亲如兄弟,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打架的事情;而且谁家需要帮忙,大家都会争先恐后、义无反顾,尤其是修房盖屋时全村壮劳力都会来帮忙,我家修了三层楼,工钱还不到一万元,全靠村里人帮衬。还有就是近几年我们村的产业发展很快,涌现出了好多像张小艳、陈静、张杰、陈业江等有能力的‘产业达人’。”

张守德原先在广州务工,由于身体原因,2013年返乡后,一直在家里发展,2018年被康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定为“光荣脱贫户”,现在他家盖起了两层小洋楼,今年又种植了20斤种子的金色大黄,妻子在广州务工,女婿在西藏开饭馆,小日子过得蛮不错。陈业江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鱼塘,5万尾虹鳟鱼正在育苗期。“养蜂网红”张小艳,大鲵养殖大户陈静,香菇种植模范户张杰、陈勇等众多的产业能人都齐聚竹园村,为实现富裕幸福的小康村努力奋斗。

“我们村没有懒汉、没有闲人,家里有产业的就好好发展产业,没有产业的就外出务工。一般都是每年的4月份把天麻种上后,就外出务工,11月份又回家挖天麻,每家每户的收入都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少是2013年的2倍。”陈建军说,“去年中建集团帮我们创办了扶贫车间,又给全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购买的新加工设备,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产量,为乡亲们脱贫致富贡献了力量。”

一个村,有了产业,就有了血液,有了活力。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竹园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各种特色产业,先后成立魔芋种植、土蜂养殖、中药材种植和大鲵水产养殖等专业合作社14个,综合实施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旅游扶贫,通过土地林地流转,发展土蜂养殖1500箱,魔芋种植100多亩,香菇种植大棚22座,袋料香菇73000余袋,种植贯叶连翘、乌药、天麻、茯苓等各种中药材210亩;发展大鲵仿生态规模化养殖大户6户,分散养殖农户11户,培育苗木银杏15亩,壮大了全村产业规模,形成了多种经营的良好态势,为全村长远稳定脱贫夯实了产业基础。同时,按照远抓产业,近抓劳务的思路,组织劳务技能培训、科技培训120人,确保群众持续增收稳步脱贫。

扎根深处,破土而发,这是“竹子定律”,也很符合竹园人的发展规律。“孝顺、勤劳、勇敢、感恩”已深深根植于竹园人的灵魂深处,他们正在以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拼搏精神抒写着新时代新农人的幸福美丽篇章。

脱贫攻坚没有旁观者,白杨父老都是践行人。对于今后的工作,康县白杨镇党委书记王建贵说,“我们镇将继续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以‘稳脱贫、促增收、防返贫’为重点,全面培育多元富民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持续提升脱贫质量,坚决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不断提升乡亲们的满足感、幸福感。”(

记者牛新建通讯员焦杨红王凤文)

(责任编辑:苖玉轩 CN074)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