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全民教科书
法不仅调整人的行为,更作用于人的思想,因为调整人的行为而具有规范、训诫、惩罚及救济功能,因作用于人的思想而具有教育、教化功能。《规划》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意义还在于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可的、充满正能量的价值理念和高尚的社会风尚,以矫正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
民法之所以被冠以“典”,源于民法典规范的理性化编排、条文之间关联性与体系性的处理均以其内在价值体系、思想理念、精神品格为准则和基础,即在内在价值体系、价值理念统一性基础之上构建逻辑一致性的外在规范体系。民法之所以被冠以“典”,还源于民法规范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的无缝隙覆盖。这意味着民法的教育功能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法的惩罚功能尽管弱于刑法,但绝不意味着民法教育功能的弱化,因为法的教育功能的实现绝非仅依赖于法的惩罚性和责难性,民法的赋权性规范教育人们对权利的敬畏与尊重,对于培养人的美德和良习甚至更有作用。
民法典以倡导性规范、赋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等体系性的规范设计和创新性的规范配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制度体系中。通过各项法条教育人们诚实守信、相互信赖、彼此尊重,不欺行霸市、不蔑视弱者;教育人们在谋求个人利益时不算计、不损害他人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追求个人自由时尊重他人的自由,在谋求平等、公正待遇时不牺牲他人的平等与公正;引导人们向德向善,孝敬老人、爱护幼小。总之,民法典“以道德理念锤炼良法,以美德义行催生善治”,以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传达法的道德理念,是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全民教科书。
《光明日报》(2020年06月03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