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把科研创新书写在临床一线 ——记“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余锂镭

把科研创新书写在临床一线 ——记“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余锂镭
2020-05-05 21:03:27 光明日报

谈到自己的名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心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余锂镭总会讲到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这个蕴含着科学气质的名字,见证着他一步步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不止步于临床医生,还要成为一名医学科学家。

和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一样,余锂镭和团队发明的“可穿戴式无创迷走神经调控系统”也来自一次意外的发现。

余锂镭所在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是“神经再平衡”,就是通过调控而非破坏的干预策略来调节过于兴奋的心脏自主神经,从而防治恶性心律失常。2015年,余锂镭在一次和从事神经研究的专家交流的过程中,听对方提到一种用于精准调控神经核团活性的光敏蛋白,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是一个突破点。在导师的指导下,他立刻展开研究,将一个名为“ArchT”的光敏感通道蛋白表达于心脏交感神经节上,在特定光照下,蛋白可以调节心脏交感神经的功能和活性,达到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此前,欧美学者通常采取对心脏交感神经进行损毁性的干预,这种损毁性的干预会使心脏交感神经失去固有的生理作用,且具严重并发症等风险。而余锂镭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则是给交感神经戴上“紧箍咒”,保留它正常功能,仅在它“不听话”的情况下进行调节。这一研究发表后,入选《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7国际心律失常领域十大研究进展。

而余锂镭和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此。“在做研究的时候,我的导师常常让我们思考,我们的研究对患者能有什么帮助?”余锂镭这样形容他的科研初衷,“创新不能停留在写论文,还应该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为临床治疗服务。”

在这一研究基础上,余锂镭和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可穿戴式无创迷走神经调控系统”。系统可持续记录自主神经活性并自动分析,一旦自主神经异常并达到阈值,即可发放信号使刺激仪发放刺激进行干预治疗。系统以手机App为操作终端,集实用性和便捷性于一身。

“这套系统从提出理论体系到产品研发,完完全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提起研究成果,余锂镭脸上洋溢着自豪,“现在我们还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希望以后做出安全、易量产、低成本的产品,让老百姓都能用得上。”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余锂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让治疗更高效?什么是患者的最优解?在余锂镭看来,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他的思维习惯,是他在知识学习以外,主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余锂镭作为党支部书记,带领心血管内科的19名党员和71名医护人员迅速投入战斗。各地援鄂医疗队抵达后,余锂镭和同事们选择整建制留下来,继续守护患者。从1月底至4月26日,他们共治疗患者近160人。

为了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现高质量的救治,余锂镭和同事进行了诊疗工作体系的创新。余锂镭把医护划分为多学科医护协作的6个医疗组,每个医疗组除负责值班日工作外、还要主动对接一位危重症患者,加上当日值班医疗组,每一位危重症患者都有两个医疗组照护。同时,他们还设立了预查房制度,每天至少有两次线上讨论查房、一次清洁区查房讨论,然后再带着具体问题到病床前和患者交流。

“可以说,这些制度,让我们对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余锂镭说,心内科的团队加上多学科协作,在这个体系下得到了优化,有能力应对多种突发情况。在21病区,红区查房的医生全部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担任,组成固定的查房小组。“这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战友的负责。”余锂镭说,“让患者的治疗保持连续性,也尽量降低了医护潜在感染的风险。”

抗击疫情的几个月来,余锂镭一边战斗在一线,一边坚持科研创新。他参与的联合团队创新研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和人工智能CT诊断系统。前者能够大幅提升病毒阳性检出率,后者则能极大提高诊断效率。

“抗击疫情,科研是决定性的力量。”余锂镭说。他结束了一线的战斗,却没有走下科研的战场。他正在进行新冠病毒引发的心脏症状研究课题,并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我们的目的是创造新的武器、总结新的经验、提升技术手段,从而防止疫情再次发生。”

余锂镭说,他所在的研究团队的座右铭就是奋斗二字,把这个“斗”字拆开,一横、一竖分别意味着学科交叉的广度和深度、两点分别意味着我们从事的研究要转化成新的药物或新的医疗器械为人民服务。“我们赶上了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学校和医院积极鼓励支持年轻人创新。我们青年医生将在好政策、好氛围的鼓舞下,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本报记者安胜蓝)

(责任编辑:李平书 CN0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