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州的卫星试验中心为依托,吉利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卫星智能化生产线,产品主要用于通信、遥感和导航等领域,推动企业从汽车制造商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按照计划,吉利在今年年底前将有两颗卫星上天。
吉利只是一个缩影。在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新经济的竞相成长,打开了长三角发展的新空间。
在江苏无锡市高新区,一家飞机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员工在车间内进行产品检测校正作业(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新基建激活新经济——
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移动国际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全面复工。这个中心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提供超过2万个机架的装机能力。
无论“云经济”“宅经济”还是“非接触经济”,你我浏览的每个网页、发送的每个订单,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数据运算和存储。给海量大数据提供“粮仓”,长三角各地的数据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
阿里宣布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千亿级投资计划,江苏计划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程部临港办副主任黄浩程说:“传统基建耗费大量钢材、混凝土,新基建则更多依靠先进设备、技术和智力的投入。”
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基础雄厚,好比电脑硬件较强。以5G、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相当于电脑的软件。软硬件配合,可以驱动经济结构的系统升级。“长三角的数字经济居于全国前列,有能力成为新基建的‘样板间’,为全国输出经验。”
工人在位于安徽合肥的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忙碌(3月5日摄)。新华社发(周牧摄)
新经济释放新动能——
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钛米机器人,疫情暴发后全公司没有休息过。“不夸张地说,我们研制的智能消毒机器人卖成‘期货’了。”钛米创始人潘晶说。
身高1米多,可自主导航躲避障碍,钛米的智能消毒机器人目前已在全国200多家医院“服役”。潘晶表示,企业成立之初就瞄准“医疗机器人”,有一系列核心技术“打底”,才让今日的暖心“大白”走进现实。
趁热打铁,持续加码芯片、药片等“硬核”产业。今年一季度,张江科学城实现工业总产值662亿元,税收收入10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核心经济指标全部正增长。”上海市科创办专职副主任吴强说。
工人在上汽临港工厂总装车间生产线上作业(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