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搬出了“穷窝”,之后怎么办?——对新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贫的调查

搬出了“穷窝”,之后怎么办?——对新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贫的调查
2020-04-24 16:54:53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文汇 耿丹丹 马呈忠

曾经,新疆由于地域辽阔,一些乡镇远离主城区,地处高山、戈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问题突出。

现在,随着最后一批贫困农牧民搬离贫瘠的家园,新疆全区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家园新在哪?搬出穷窝之后的日子怎么过?后续扶贫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脱贫攻坚重点地区采访调查。

平坦的道路、齐整的林带、崭新的民居、宽敞的校园、现代化的厂房……昆仑山脚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座新城镇拔地而起。

这里是喀什地区叶城县阿克塔什镇。4月18日,在今年第一场春雨沐浴下,这个新疆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显得格外清新。“以前就在家带孩子,从山上搬下来后,住上了新房子,有了新工作。”乔迁新居的塔吉古丽·麦提吐尔地高兴地告诉记者,搬进安置区,居所海拔降了,生活水平高了,日子越过越好了。

去年入冬前,随着最后一批贫困农牧民搬离贫瘠的家园,新疆全区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40146户16.94万人喜迁阿克塔什镇等新家园。

新家园新希望

上下水、天然气、壁挂电暖气片,住上设施齐全的新房子,让叶城县阿克塔什镇搬迁户库都斯·玉努斯坦言“做梦都想不到”,“以前在山上不方便,做饭一烧柴,屋子也就得常打扫。现在不说别的,冬天暖气按一下,热乎气就来了,美得很!”

作为集中安置点和新成立的乡镇,阿克塔什镇安置了叶城县3个山区乡镇30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4万人。镇党委书记钱国彪告诉记者,安置点配套建设了电网、道路、燃气等公共服务设施,还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院、村民活动中心和花园广场。搬进来,马上就可以过上现代化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关乎群众生活、生产和发展等方方面面。新疆各级党委、政府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严格论证、着眼长远、精心布局,高标准实施这项工程。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知情权、选择权和参与权,是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关键。作为搬迁安置点,喀什地区泽普县桐安乡于2018年8月设立,群众期待离草场近些、耕地条件好些,先后形成了5个选址方案,最终确定了现址。“政策太好了,一定得好好干!”记者在这里采访了十几名搬迁农牧民,无论问什么问题,最后都会有这样的回答。

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镇西南方向的国道旁,坐落着占地6500多亩的津南新村,漂亮的富民安居房分布在宽敞的柏油路两侧,农业设施温室区整齐划一。393户贫困家庭1249人告别高寒山区,在这里安了新家。

三年前,麦吐迪·图如普生活在距离策勒县城80多公里的山区恰哈尔乡,那里不仅交通不便,还连年遭受洪水侵袭,“以前还担心搬出来不习惯,没想到这么方便,孩子在附近小学上学,去县城医院看病一抬脚就到了”。

与硬件设施同步发生变化的,还有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搬入地乡镇党委、政府通过组织开办“农民夜校”“乡村课堂”等对搬迁户进行技术培训,为他们脱贫致富加油鼓劲。许多贫困群众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领到了第一份工资,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新家园,新希望。“房子、环境、基础设施是看得见的变化,看不见的变化是易地搬迁群众对未来生活更加充满希望,心气更足了”。津南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策勒县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队长陈鹏飞告诉记者,工作队组织贫困户接受种植培训,刚开始只有8户学习,后来增加到了80户。

新产业新饭碗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考察当地脱贫攻坚情况时指出,“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务工是主要出路。”

对于新疆的易地扶贫搬迁而言也是如此。易地搬迁只是手段,搬迁后通过务工实现脱贫致富才是目的。

新疆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坚持产业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喀什地区对7.16万搬迁群众予以强化帮扶,地委书记李宁平表示,重点分类扶持就业创业、发展产业、补齐短板,保障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脱贫、逐步致富。

走进喀什地区莎车县易地扶贫搬迁点——永安片区,2000座拱棚整齐排列,拱棚内菜苗长势喜人。艾尔肯·艾买尔一家四口原来生活在昆仑山深处,两年前搬到永安片区后,开始搞果蔬生产,他经过培训,还作为技术员在农业企业打工,全家收入从原来的1万余元增长到近5万元。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关键是发展富民产业,让贫困户端上结实的新饭碗。”莎车县永安片区党工委书记习梁平介绍,安置点规划了设施农业、养殖业,引进了服装加工厂,将戈壁荒滩打造成“产业绿洲”。另外,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岗位也成为安置贫困群众就业的渠道。

新疆一些安置点还以搬迁为契机,引进和培育新产业。在和田地区洛浦县杭桂镇和佳新村,共有224座温室大棚,其中90座种上了平谷大桃。“南疆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平谷大桃在这儿有条件安家,成为洛浦的新名片。”项目运营方洛浦县平洛心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以前种地只够温饱,搬到和佳新村后,才有条件考虑致富的事。”搬迁户古丽巴哈尔·买买提明每天除了照顾自家蔬菜大棚外,还到平洛心意农业科技公司务工,负责管护4座大棚,丈夫则是公司技术员,两人每月的工资收入超过5000元。

坐落在叶城县阿克塔什镇的新疆一铭金橡塑实业有限公司,瞄准核桃之乡叶城县及周边地区的林果包装市场,生产水果筐等塑料制品。“当地林果产量大,但没有大型果品包装企业,我们看中了这一市场的潜力。”公司负责人唐清华说,“生产操作比较简单,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手,目前有65名群众在企业上班。”

随着人口集聚,群众收入提高,搬迁地的服务行业也在展现活力。在叶城县阿克塔什镇,有130间商铺和1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记者看到,沿街有服装店、水果店、通信器材商店、五金店,还有烤肉店、凉粉店、牛肉面馆等餐饮店铺,充满了生活气息。“这里是我们的乡村CBD,基本生活需求都能满足呢。”副镇长艾尼瓦尔·艾海提笑着说。

新身份新社区

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这是记者调研采访中的突出感受。在此过程中,搬迁户的身份变了,生产组织形式也变了。

一些贫困户迁入城区,从农牧民变身为新市民。和田地区洛浦县红桥小区地处闹市,吸纳了8个乡镇336户21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这个小区,有5栋6层居民楼、1座6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和1座2000多平方米的集贸市场。

红桥小区所在的库拉买里社区党支部第一书记熊婷说,社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结合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采取“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产业+就业”模式,仅集贸市场就可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市场作为集体财产,每年有100多万元租金收入,这部分收入用于给贫困户分红。

麦麦提江·扎克尔一家去年4月搬到新居后,在社区的帮助下,很快实现就业。他当上了保安,妻子成为保洁员,儿子开上了出租车。在社区扶贫车间——柔仙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哒哒哒的机器声响中,66名贫困群众正在赶制服装。图然妮萨·如则麦麦提说:“变化太大了,现在是出家门进厂门;爱人开挖掘机,收入更高,今年脱贫没问题。”

坐落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城区的昆仑佳苑社区,也是易地搬迁贫困户安置点。两年来,从山上搬迁下来的牧民已适应了城市生活,阿依努尔·胡达白尔地在城里看到商机,创办了手工艺专业合作社,主要制作礼服和结婚用品,生意越来越好。

与洛浦县红桥小区、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居民不同,大部分易地搬迁贫困户农牧民身份未变,但是生产方式和以前完全不同。

喀什地区莎车县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永安片区,配建了良种羊、西门塔尔牛繁育中心。该中心施行政府主导、公司管理、合作社运营、贫困户参与的生产组织方式。项目运营企业——莎车县强牧畜禽良种繁育有限公司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分红协议,每年按每只商品羊价值的10%比例分红;协议期满后,贫困户可收回同等价值的商品羊或每只800元折合现金。

此外,农业也告别了一家一户经营模式,按“工业方式”组织生产。克州阿克陶县依托设施农业发展后续产业,利用集中安置点配建温室大棚,采取“公司+农户”经营管理模式,贫困户从农牧民变身为产业工人。他们将大棚流转给企业经营后,再受雇于企业,既有工资又有分红收入,还可规避经营风险。

着眼于改善生态,一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大力开展植树护绿,让戈壁滩、沙包地焕发生机,贫困户通过在护林员岗位就业实现脱贫。莎车县永安片区周边建有2.5万亩生态防护林,已种植120万株沙枣、胡杨、柳树等,绿洲轮廓日渐清晰。截至目前,已招录323名生态护林员,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

(责任编辑:李平书 CN0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