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攻克贫困堡垒,大山绣出“精准扶贫”之花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全国重点贫困县阜平县。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首次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习近平的脚步踏遍了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几乎都是山区。
习近平心中的这些山,也是一座座必须攻克的贫困堡垒。走山路、进山村,多年来,他不停地和大山“打交道”。
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后来在一次重要场合,习近平回忆道:“上次到湘西十八洞村视察,我感触很深。爬那个山爬了好远,好不容易才到那里。去了以后,一个老太太见了我问,请问你贵姓,你是哪里来的?她不认识我,因为那儿比较偏远,她不看电视,文化也不够。”
“这个地方这么偏僻,又是一些老人和儿童,搞什么大事业啊?”“在深山老林里搞工业项目,没人才,没市场,成本又高,不容易发展起来。”习近平强调,扶贫要实打实解决问题。这即是精准扶贫的真谛。
考察十八洞村之后,习近平又马不停蹄到多个片区调研,因地制宜支招脱贫攻坚,考察中还多次主持召开跨省区的座谈会。一针一线,大大小小的山间“绣”出朵朵精准扶贫之“花”。
2016年8月在青海考察时,习近平曾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差吕梁还没有去了。那里脱贫攻坚难度很大,一定要实地看一看。2017年6月,正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地处吕梁山片区的岢岚县赵家洼村。这里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相互交织,是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