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东莞市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的高端床垫生产车间。图② 东莞市迈思普电子有限公司的电源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郑 杨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我国外贸企业顶住了“有订单、没人做”的国内压力。如今,又要面对“有人做、没订单”的国际形势。往年的第一二季度,本是外贸接单的高峰期,但在疫情之下,来自外贸重镇东莞市工信部门的调查显示,手上订单能维持3个月以上的外贸企业,仅占两成左右。
形势严峻,如何突围?面对订单告急,外贸企业的生存状态如何?当地政府如何应对?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具有代表性的广东东莞开展调查。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全球贸易活动受到极大影响。近日,广东东莞成立了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指挥部,参照疫情防控机制建立“战时”监测体系,密切监测全球疫情对经济指标及重点行业的影响,统筹调度资源,第一时间发现、研判、化解风险。东莞作为全球制造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进出口总额排名全国第5位的外贸大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要支持占我国外贸四分之一的加工贸易。在以加工贸易起家的东莞,众多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能挺住吗?
看形势——
困境突围
走进港资企业东莞美光眼镜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只见一条条流水线和先进的CMC加工中心。激光房内,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项工序,车间内摆满了准备出口的高档眼镜架半成品。“大部分产品是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其中欧美市场超过80%,剩下为东南亚市场。2月17日复工以来,工人复工率和产能都已恢复到95%。”公司总经理杨雪锋告诉记者,虽然生产恢复了,但形势却不容乐观,因为从3月15日开始就没人下订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