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农业生产直接补贴、贴息贷款等政策鼓励,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期望收益。
二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实行跨地区补充耕地的利益调节,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力量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调动粮食主产区保护耕地积极性,调动农民自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三是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产能,提高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
疫情影响下,能源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加直接,对能源消费与生产供应带来严峻挑战,在此形势下,需要加速实现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比如,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加快淘汰能源行业落后产能;再如,优化新能源开发布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节约型能源消费模式。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
作者:吴传清(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面对疫情冲击,要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要聚焦重点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实现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贸协同,在全链条上提高企业复工率、复产率。
吴传清郭红松绘
当前,要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梳理重点、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条企业名单。掌握企业的核心政策诉求,完善响应机制,加强资金、用工、原材料、用能、物流、订单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落实落细相关政策。
重视龙头企业发展,促进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统筹”,完善、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政策、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形成政策支持的合力,提高产业集群政策绩效。
实施新动能培育行动,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培育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数字技术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行动、中小企业数字赋能行动,支持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梳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
能否实现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必须加强政策落实和储备,发挥好“政策工具包”的作用。建议推广企业“网格员制度”,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保基层运转: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作者:张本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政策室主任)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保基层运转”是推进“六稳”工作、实现“六保”目标的前提保障。当前,疫情对财政收支造成阶段性冲击,对部分地方维持运转的财力保障形成一定压力。
保基层运转事关全局,我们既要有信心,又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充分估计保基层运转的潜在风险,提前储备化解之策。
张本波郭红松绘
当前,要摸清保基层运转的缺口,加强多渠道财力支撑。一是担当财政支出责任,坚持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和保运转并重,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开展全面排查,准确掌握基层运转支出缺口,及时调整或调剂预算补足。二是充分发挥中央财政雪中送炭作用,如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为保基层运转留足资金;加快下达转移支付预算,支持困难地区疫情防控和保运转支出按时足额兑付。三是努力增强地方自身抗风险功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层有效运转。四是统筹各类慈善基金、社会捐助等多种资金渠道,为疫情严重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提供定向援助,作为保基层运转的应急补充。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要加快建立基层治理长效机制。一是延续减税降费改革方向,推动政策平稳过渡。对于疫情期间推出的税费优惠政策,适时研究转为常态化政策的可行性,重点支持小规模纳税人、中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缓解保运转支出压力。二是明确属地管理权责,加快为基层减压赋权。厘清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建立责任清单,为基层“减压”提供制度保障;制定赋权清单,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沉到基层,保障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三是改进考核标准和方法,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在工作量上既要做减法,给基层干部减负;又要做加法,如开展常态化的蹲点调研,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了解群众需求,研究解决新问题新情况。四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基层工作环境。
《光明日报》(2020年04月21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