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个早晨,潘晶都背着电脑包,坐着2号线,融入行色匆匆的人群。地铁站是很多“张江男”认识张江的第一站。在张江多年,他已经是一家初创公司的负责人,却依然保留着一些初到张江的习惯。一串串神秘的数字,成就了很多“张江男”对生活的创造。在潘晶的创业历程中,他和工程师们写下的每一串代码,在不断挖掘、完善着医疗机器人的功能。
在张江,很多年轻创业者都有共同的出身:码农。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廖春元,从美国硅谷回国后,选择在浦东创业。廖春元的“亮风台”,成立于2012年,那时候人们对于AR技术,还知之甚少;而现在,它已被用于教育、工业、娱乐等领域,提高了产业效率,也丰富着我们平常人生的体验。很多人觉得"张江男"只懂机器,却经常忽略了他们的“文艺心”。作为理工科高材生,廖春元的最大爱好却是集邮,正是这些方寸世界,给他注入灵感,专注于AR的研究。
的确,很多“张江男”的思维方式,就是把自己相信的事情让大家看到;创新型的企业,有个共同点,就是挖掘未来的需求。潘晶的消毒机器人,已进入很多医疗机构的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更是表现出色,它们把人从某些高风险的场景中解放出来。
一起写代码,一起吃盒饭,张江的科技创业公司,加班很常见,对于技术革新,“张江男”们比谁都敏感,在他们的努力中,张江的每个角落,都可能诞生改变人们生活的药品、芯片、仪器……这个充满符号性的人群,正在将智力变成资本,用科学创造生活。
以张江高新区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使浦东新城区成为创新要素集聚最为活跃的一个发展高地,园区内拥有从业人员44.8万人,博士6000多人,硕士4.3万,200多个创新药物在这诞生。同时拥有超过400个在研药物品种,这里生产的传感器芯片占全球25%,智能卡芯片占50%,代表着活力和梦想的张江人,正把高科技带向新的下一个“浦东三十年”。
三十而立从头越。在新的国际形势和竞争中,中央在浦东新区启动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举措,为新时代浦东发展,安上了强劲有力的“发动机”。
浦东30年的变化,一个是速度快,一个是质量高,而这来源于不断的机制体制创新,来源于敢闯敢试、自我超越的精神。浦东的发展,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排头兵的作用。从全国第一个新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第一个自贸区,浦东30年开发开放的每个关键节点上,都能看到国家重大改革开放的措施。现在浦东的许多创新成果都已在全国复制推广。下一步浦东还将多措并举,引领新一轮开放,打造首创性改革策源地。三十而立,改革开放再出发。未来的浦东,将会书写更多传奇,创造更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