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北京建院挑选下属参与过最多医疗建筑涉及项目的团队,24小时投入到改造设计工作中,仅3天时间便完成了第一期、160余张图纸的设计。
高峰时间,现场的建设工人总数接近1.5万人。虽没有滚滚硝烟,但所有参与者都知晓,这场与时间的竞赛,只能赢,必须赢!
改扩建堪比“精细化手术”
“平生最爱是红妆,一生却为这一身。”3月12日,吕艳红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句话,配图是一套建设者的工装。巾帼不让须眉,这是工友们对这位现场临时党支部书记的评价。
1月31日,正在家里给80岁老父亲举办寿宴的吕艳红接到通知,第一时间赶到小汤山,带领技术团队攻坚克难。“新建临时床位用的是集装箱式盒子房,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把设计图纸深化为排布图,每一根梁定在哪儿,盒子与盒子间怎么衔接,都得算得分毫不差。”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尽管两支“铁军”都有过一次小汤山医院的建设经验,可17年后的小汤山医院改扩建工程,难度系数依然不小。
以火神山医院做比较,火神山医院是2层箱式房设计,小汤山医院是3层箱式房设计,而设备用房又设置在3层病房的上部,相当于4层设计。
再看看改造区域。从康复医院的病房改造成传染病病房,意味着要新增通风系统、弱电系统、新风系统、负压系统、VRV空调系统、外部电梯,同时各系统横向和纵向都要联通,确保医生和患者全隔离。在不足30平方米的空间内完成这种改造,无异于一场“精细化手术”。
办法总比难题多。为解决设备用房在屋顶的荷载难题,建设者通过加固柱子,并在房间四个角的承重关键区域支设模板进行二次注浆,用混凝土立柱和钢立柱共同撑起建筑。
新增电梯安装中,为解决作业面狭小的难题,建设者用上了“接力传递”的方式,用紧邻楼体东部的汽车吊将基座梁和曳引机从卸货位置吊起,放置在楼体的东北角附近,再由楼体北部靠东区域工作的汽车吊“接力”运输。第一天确认图纸,第二天完成订货,第三天生产,第四天到场安装,一台电梯的效率就是寻常的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