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的韧性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回顾过去数十年发展,我国曾受到“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困扰,一味依赖投资可能造成数字浮夸、面子工程、好大喜功的重规模而低质量问题,而过度倚重出口则面临较大的贸易风险。
而近几年来,内需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可以说,随着三驾马车发展逐步均衡,内需保持稳健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稳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消费等内需受到短期压抑,但从中长期来看,疫情结束后或出现恢复性反弹。中国拥有14亿人口,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这是供给质量和体系持续升级的巨大动力,也是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政策空间相对充足则是决策层、监管层保持政策定力的充分体现。放眼全球,不少发达国家采用宽松政策,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一些国家正在不断走向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也有脱实向虚之嫌,导致宽松政策下受益者多为金融市场。而对宽松政策的“安抚”高度依赖、但业已疲惫的欧美市场,也渐渐触碰到政策困境——北京时间3月3日晚,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50个基点,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然而,美股先短暂冲高后又急速下滑转跌,10年期美债下行幅度快速收窄而后又大幅下行。
与之相反,我国的货币政策仍是少数处于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财政赤字安排预先考虑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建立了较好的“反脆弱”机制,并未在意外冲击面前自乱阵脚,为应对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冲击留有余地。实际上,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都如期开始,并平稳运行,金融机构运行正常,这显示出中国金融体系在应对风险方面具备较强韧性,正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