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武汉红十字会医院7楼临时ICU病房,一位护士正在调整危重症患者使用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陈卓摄)
中国日报武汉3月5日电3月1日上午9时,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以下简称红会医院)7楼临时ICU病区的11床边,当黄晓波医生和同事一起,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手术取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艾明好(化名)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时,看到监护仪上稳定的数据,黄晓波说这是“支援武汉一个多月来最开心的日子”,走出病房甚至一度哼唱起他平日最爱的《春暖花开》。
改造临时ICU: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1月25日,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四川省人民医院ICU主任黄晓波和137位医界“川军”一道,踏上了逆行武汉的征程。彼时的武汉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刻,“封城”之后的几天里,各大医院的门急诊大厅挤满了蜂拥而至的发热患者。
红会医院是最早一批发热定点医院,黄晓波和同行们抵达武汉的当晚,就来到对口支援的红会医院查看情况。红会医院是一家区属二级医院,用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300张床位全部由普通病房改造,已经全部满员,部分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到危重期,需要进入ICU重症病区抢救。
黄晓波和来自四川华西医院的罗凤鸣、尹万红两位教授商量,决定把红会医院原ICU的力量和“川军”力量进行整合,将住院部管道氧气供应较好的7楼及9楼改造成临时ICU病房,“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争分夺秒抢救危重症患者!”
红会医院的7楼和9楼原有13个四人间和7个双人间,为了保障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设备摆放并避免交叉感染,所有四人间被改为双人间,双人间被改为单人间,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和临床疑似患者分房而治;护士站就建立在病房的长廊里,这样护士们就可以随时关注到患者的情况。
1月28日和31日,合计拥有33张床位的7楼和9楼临时ICU病区在川汉两地医护和工作人员的联手努力下陆续改造投用,在这简陋而不简单的“战场”上,“川汉医护联军”的勇士们开始了战斗。
救命设备:寻找高流量呼吸机和ECMO设备
“对于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最危及生命的就是呼吸窘迫综合症,病人的氧饱和度上不来,会造成心衰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为了救命,红会医院ICU主任彭勇首先想到的是,“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要想尽办法去弄高流量氧疗仪保证病人的呼吸”。作为一家普通的综合医院,院内没有太多储备,“平时很少能用上”。在改为发热定点医院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后,高流量氧疗仪面临很大的缺口。
该院医疗器械科负责人张建收到了彭勇的求救,他先是想办法去借,可武汉所有的医院都面临同样的困难。张建又打遍了武汉高流量氧疗仪供应商的电话,终于在长沙和沈阳调到了货。除夕前后,全国的物流几乎全停,他又找到供应商和厂家联系,“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机器送过来,那可是救命的机器!”
1月24日,中国农历除夕,凌晨1时,从长沙发来的第一批30台高流量氧疗仪运抵红会医院,长沙来的货车司机和张建的同事们一起卸货、装机,一刻不停把30台救命的机器送进病房,“司机真的特别好,只吃了我们给的一碗泡面就返程了,太感谢他们了,他们像飞蛾扑火一样给武汉人民送来了救命的物资,回去还要被隔离14天。”
在援汉的“医疗大军”到来并改建好临时ICU后,红会医院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力量大大加强,“之前的救治我们最多只能用到插管手术和人工呼吸机,但他们带来了ECMO设备”,彭勇说,“特别是四川医疗队带来了很多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技术理念,去救治危重病人时会更有信心”。
和彭勇一起在7楼临时ICU共事了一个多月的黄晓波非常理解红会医院的难处,“非常时期,他们(红会医院同行)没有因为条件和设备受限而退缩,都是为了救治患者而不断努力。”黄晓波在看过许多危重症患者后认为,很有必要上ECMO设备抢救危重病人以缓解危重症患者心肺功能的压力。
可是红会医院没有这套设备,黄晓波立即打电话找到西安的同行求助。据他回忆,1月28日,西安同行“早上9点开车从西安出发,晚上7点就把两套设备给我们送到了武汉的高速路口。”黄晓波和红会医院的同行立即开车将设备取回医院。“红会医院也采购了一台,又找武汉商职医院借来一台,我们将四台ECMO设备很快都用到了患者身上。”
58岁的危重症患者艾明好(化名)是黄晓波用ECMO设备救治的病人之一,“她的母亲因为新冠肺炎去世,女儿也被感染,我一定要救活她!”
2月21日,黄晓波和同事们一起对艾明好实施了手术。经过ECMO设备九天的体外支持和相应治疗,3月1日一早,各项生命体征恢复良好的艾明好成为红会医院临时ICU病区第一个取下ECMO设备的危重症患者。
医护人员:做最大的努力尽最后的关怀
在9楼的临时ICU病区,来自华西医院的吴孝文是一位执业9年的男护士,他随第一批四川省援汉医疗队抵汉后,就进驻到这里。扛百来斤一个的氧气瓶,给患者翻身进行俯卧位通气,抬患者去CT机做检查,清理患者的排泄物,这位个头高大的小伙子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他的领队罗凤鸣和尹万红两位华西医院的教授经常告诫大家,“我们和患者都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我们要统一战线才能帮助他们打败‘敌人(新冠病毒)’!”
罗凤鸣是四川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尹万红是华西医院ICU副主任医师,两位华西医院的主力带队和各地援汉的医护以及红会医院的同行,共同担起了9楼临时ICU病区的重任。
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医生和护士们换班前都会提前半小时以上进病区,仔细和前一个班组沟通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体征,药品用量等各项数据。即便是换班后,几位主要医生的电话也是24小时开机,应对危重患者的突发情况,进行远程会诊抢救等工作。
随着国家卫健委不断调集全国的医疗力量驰援武汉,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来到了红会医院的临时ICU病区。
今年26岁的田定远是上海德济医院ICU的护士,2月14日情人节一大早,他告别老婆和孩子,和该院六名同事长途驱车十多个小时,带着医院捐赠的400万元医疗物资驰援武汉。次日,他和另外两名同事顶着纷飞的大雪走进了红会医院的临时ICU病区,在7楼负责照顾4位危重症患者。病房的硬件虽然简陋,但他看到各式各样“万国牌”的输液泵,微量泵,鼻饲泵,高流量吸氧机,人工呼吸机还有ECMO设备和血透仪时,他知道这些设备来之不易。
在他照顾的危重症患者中有一位80多岁的婆婆,每次走到婆婆身边时,婆婆总喜欢拉着他的手不愿放开,如果没有其他紧急的事情,他也就尽量在婆婆的床边多站一会,“这样阿婆就不会感到孤单。”田定远在上海德济医院的ICU工作了三年,他深知“病人深受病痛折磨,在隔离病房无依无靠,没有亲人陪伴的孤独感”,“在病人清醒的时候,就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坚持下去的希望”。
“ICU病区的医护人员是直面死亡最多的人。”红会医院的ICU护士长杨莉也在一线坚守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有患者逝去时,她会和当班护士一起清理好遗物,打电话通知逝者的家属并代操办后事。杨莉将逝者的手机等贵重物品存放在专门准备的一个小盒子里,“他们离开的时候都见不到家属最后一面,等到疫情结束了,我们会尽力将这些遗物交还给他们的亲人,那些手机里一定还留存着他们和家人之间最珍贵的记忆。”
(编辑:严玉洁王辉)